![]() |
|||||||||||||||||||||||||||||||||||||||||||||||||||||||||||||||||||||||||||||||||||||||||||||||||||||||||||||||||||||||||||||||||||||||||||||||||||||||||
![]() |
|||||||||||||||||||||||||||||||||||||||||||||||||||||||||||||||||||||||||||||||||||||||||||||||||||||||||||||||||||||||||||||||||||||||||||||||||||||||||
|
|||||||||||||||||||||||||||||||||||||||||||||||||||||||||||||||||||||||||||||||||||||||||||||||||||||||||||||||||||||||||||||||||||||||||||||||||||||||||
官方暂停发布户籍人口数据,激活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因 作者:蔡义鸿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25-03-04
最近,在统计分析我国城镇化率时发现,自2022年起我国官方停止发布户籍人口数据,这是否标志着我国彻底取消户籍人口统计口径?我国人口数据“两把尺子量身高”成为历史?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正式起航? 一、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比分析 自2009年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下称城市化委员会)首次发布《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首次提出我国存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差,成为国内外研究我国城镇化率的权威指标以来,城市化委员会一直把城镇化率研究工作做为关注重点之一。附表是2001年—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统计分析。 附表 2001 年至 2024 年我国城镇化率统计分析
注:1、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2023年48.3%的户籍城镇化率为非官方媒体报道。 从附表中可以看到,自2022年以来,我国官方停止了户籍人口数据的发布,这标志着我国人口数据统计“两把尺子量身高”将成为历史,总体而言将有利于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打下数据基础。 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据核心矛盾点 从附表中我们透过数据看到了以下的核心矛盾点: 1、2001年户籍/常住城镇化率差值为11.02%(1.41亿人),2020年扩大至18.49%(2.61亿人),差值人口规模接近美国总人口(3.3亿)的80%。 2、人户分离人口从2010年2.61亿暴增至2021年5.04亿,占全国总人口35.7%,相当于每3个中国人就有1个处于"户籍-居住地"分离状态。 3、2022年起户籍城镇化率数据缺失(2023年48.3%为非官方媒体报道),但2023年常住/户籍差值仍达17.86%(2.52亿人),相当于暂停公布但结构矛盾未消解。
三、人口统计政策转型深层原因分析 1、治理成本失控:按户籍分配公共服务时,2.61亿流动人口(2020年)的医疗、教育支出无法精准匹配,2021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7.5万亿中约23%用于填补此类缺口。 2、城市竞争失衡:深圳2020年户籍人口仅595万,但常住人口1756万,按前者配置资源必然导致公共服务崩溃。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和杭州、合肥、南京等新一线城市,以及大多省会城市均面临类似境地,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3、土地财政转型:2022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减少23%,倒逼地方政府从"土地指标挂钩户籍"转向"基建投资挂钩常住人口"。 4、人口红利重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11年69.8%降至2023年62.0%,迫使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人口价值挖掘"。 5、农村权益悬空:2.52亿差值人口(2023年)的宅基地、耕地承包权缺乏市场化退出通道,可能引发城乡双向权益纠纷。 6、城市财政承压:昆明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8%,按前者标准需新增基础教育支出4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8%。 7、资源配置效率: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率60.60%,但户籍城镇化率为44.38%,暂停户籍数据后,2023年地铁规划改为按800万常住人口设计(原按500万户籍人口)。 四、构建人本导向的城镇化新范式 中国城镇化正在经历从“土地城镇化”“数字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深刻转型。停止发布户籍人口数据不是统计体系的简化,而是治理逻辑的升维——将2.6亿“半城镇化”群体纳入发展成果共享框架,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最终实现城镇化质量与公平性的双重跃升。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