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苍坡古村,一个乡村振兴样本
作者:陈红艳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21-07-27
一纸江南烟雨
白墙黑瓦
青山绿水
如诗如梦如画……



  宋代的诗意流淌在苍坡古村。在这里,一不小心,便会在一面斑驳的墙上,一池波澜不惊的水面,一株老得有些意兴阑珊的古柏旁,读到一阙念奴娇,捡到一朵蝶恋花,或是一道如梦令。


  位于浙南永嘉县境内楠溪江上游岩头镇北面山脚下的苍坡古村,是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最为发达的村落之一。历经千年风雨的沧桑,至今仍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及古柏,以及砌在村落四周的鹅卵石围墙,墙内树龄很老的榕树,树下的亭和檐上的龙,处处古色古香、独具匠心。


  这个乡贤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到底埋藏着怎样的故事,古老而神秘的往事。


  跨进村落木结构的“苍坡溪门”,便打开了苍坡古村的历史书页。

  一条直线的石板道纵贯全村,为笔;石道中间过一桥,由五块大小匀称的石条搭成,为墨;石道两侧的东西两池,为砚;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田字格的“纸”。“文房四宝”一应俱全。

  苍坡背依笔架山,面临楠溪江,它的建筑理念源自文房四宝。苍坡的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浓缩,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它意在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读以荣身,耕以致富。

  苍坡古村,原名叫苍墩。始祖李岑为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于此,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开始营建,至今已1000多年历时。南宋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重新规划,建成以文房四宝为主要形象的村落格局。旧时的苍坡古村占地200多亩,房屋50多座,村民全部李姓。


  在这里,历史悠久的宋代建筑,无一不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苍坡溪门是一座规整的礼制建筑,当地出了一定级别的官员后,皇帝下诏赐建的,当时到了这个地方,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步入苍坡村。

  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全由木料构筑而成,以大斗、小斗、托梁、挑檐建造,六层斗拱没有用一枚钉子,屋顶为重檐悬山式结构,显得端庄古朴。

  “苍坡溪门”四字由温州已故书法家蔡心谷先生所题。李时日曾在大门上题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


  进了大门,要过一座三阶石桥和进士坦,据说石桥台阶的数目是有讲究的。



  石桥两侧是整座村落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莲池,此为“砚池”。西池,记载的是半耕半读的生活理想;东池,记载的是对高尚精神美好品德的传颂和对神明的敬祀。



  两片方塘,引入楠溪江水,水质清晰,终年不见干枯。池水波澜不惊,岸边的房屋与行人,倒影于水中,形成人景于一体,天造地设的错觉,很让人迷离。

  方塘,原先也是村民生活用水之地,也是古时,作为全村木结构房屋防火取水之处。一池清水多样用途,也只有古时的能工巧匠能构思出来。



  大门进去,右边一个很宏大的建筑是李氏大宗祠,为族人祭祀先人、议事聚会之场所。

  这里面还有一个大戏台,平时是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每到祭祀先祖、重大节日之时,经常连夜演戏,台下人头攒动。



  再往西,有一座官厅。明万历十年(1582年),太学生李明光带头捐资,建了一座房子,作为调解苍坡、方巷、港头三地李氏宗族纠纷的场所,其性质与衙门里的公堂类似,于是村民称之为“官厅”。2013年经过修缮,辟为农村改革展示馆,展示永嘉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走进展馆,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给永嘉的题词——“包产到户第一县”悬挂于展馆正中间。

  站在牌匾之下,那段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历史仿佛就在昨天,而今天“包产到户”模式的永嘉探索与实践,也激励着全县上下砥砺奋进。这里讲述了当年包产到户的一些经历以及近年来村里的发展历程。

  对此,时任浙江省主要领导说,包产到户的源头在永嘉,在温州。没有1956年的包产到户就没有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总结。



  李氏大宗祠的北面还有几座古宅。义学祠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的纪念馆之一。清嘉庆十三年,苍坡村李昌日为纪念宋代吉州教授李源和永嘉学派代表叶适在苍坡修学之事,率领族人创建该祠。



  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苍坡最厚重的一页,当数叶适。这个永嘉学派的创始者,八百年前,随同父母迁居苍坡。叶适的《水心文集》、清光绪《永嘉县志》和苍坡《李氏宗谱》等温州地方文献表明,苍坡不仅是文人独善其身的家园,更是孕育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的一方沃土。

  这里呈现着童年叶适师从李伯钧的求学情景,并展示着叶适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史学思想、哲学思想等内容。同时,也罗列了其他永嘉学者的分布与师承等内容。

  前人种德,后人思学。数百年至今,该祠仍是苍坡村民“弘先人德行,励后人成才”的重要教育基地。一脉书香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现在这儿成为该村文化礼堂中最具吸力的阵地之一。



  紧挨着的是惠风轩,原是苍坡李氏第三房的香堂,2012年改为惠风轩,是上海女画家夏蕙瑛数十年艺术历程和代表作品的展示厅。



  夏蕙瑛在书法、诗词等方面亦有很深造诣,她数访永嘉陶醉其中,咏诗赋联佳作连连,她的很多书画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



  象棋馆,位于村中水月堂。历史上,永嘉弈派闻名天下。除围棋外,永嘉象棋也历史悠久,培育和造就了如“无敌中炮”林弈仙、“象棋特级大师”蒋川。

  这里不但集中展现了永嘉象棋发展的历史源流,与蓬勃的群众活动所取得的非凡成绩,也是村中象棋高手闲来对弈的最佳“擂台”。



  水月堂四面环水,花墙隔漏,古朴典雅。水月堂又名吉洲园。始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24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



  北宋末年,八世祖李锦溪奉命抗辽,出征前,他割下自己的胡须送回家乡,以表明为国赴难的必死之心。战死后,他的弟弟李霞溪营坟埋须,并建“水月堂”以示纪念。



  东池的东南角是久负盛名的望兄亭,初建于1128年。在楠溪江沿岸的古亭中是少有的精致。特别是披檐,曲形的弧度放足,檐角飞翘,十分轻柔。

  站在亭子里往村外东南方向眺望,对面就是苍坡的“同胞村”方巷村。方港村头也有一座造型和“望兄亭”一模一样的亭子,名叫“送弟阁”,两个亭子隔着阡陌纵横的田野遥遥相望。



  在溪门口的亭子石碑上面有著名青年女画家夏蕙瑛的题诗:“欲寻桃源路,携秋楠溪行,村同古柏古,人比清水清,弟望送弟阁,兄送望兄亭,谁又点灯去,远山明月生。”这首诗道出了一段兄弟情深的佳话。

  在北宋后期,苍坡村六世祖的两个儿子,长子李秋山,次子李嘉木,兄弟俩务农为业,勤劳持家,哥哥结婚之后搬到了对面的方苍村。他们心心相印,每天干罢农活,总要在一块儿叙家常到深夜,分别时互送对方。李郎送李郎,一夜送到大天光。于是兄弟俩商定在苍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座亭阁,在亭子里挂上灯笼。每当夜里闲谈分手后,见到对方亭阁灯笼亮灯,即知已安全到家。



  东池南面有座三面环水的古建筑是仁济庙,始建于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祭祀周凯治理水患有功。


  仁济庙檐角微翘,屋檐面稍呈弧形,屋脊线条平缓却充满张力,好像展翅起飞,舒展大方,优美雅致,避免了一般庙宇建筑通常所透射出来的肃穆。

  古庙按照《周礼》“前朝后市”的构思设计,四合院式,门屋与正殿都是五开间。庙宇三面临水,中间庭院做“水天井”,应以水克火之风水说法。



  仁济庙现在辟为永嘉昆剧博物馆,永嘉昆剧承中国昆曲之源流、继温州南戏之余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草昆”特色。博物馆里介绍了永嘉昆剧的历史,展示了一些道具、服装、作品以及有名的演员。



  古村中书画风气浓厚,还有赵瑞椿画馆、林曦明书画馆等好几家书画院。

  这里原是太阴宫,现存房屋为民国二十八年重修,2013年改为赵瑞椿画馆。赵瑞椿,1935年出生,温州人,广州画院一级画师,擅长版画、水彩画等。馆内陈列的《永嘉旧事》(复制品)长1802米,高84.5米,表现了南溪两岸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用掌心叩问仁济庙前的古木苍柏,枝枝叶叶仿佛述说着“凡拴牛于柏者,杀牛不赦”禁约的故事。

  相传800多年前,宋朝苍坡寨主李西斋亲手种下,并留下了护树佳话。有一天他家的长工贪图方便,将耕牛系在这柏树上,他当场就将牛杀了,从此村中就不再出现损坏这些古柏的现象。



  用脚步丈量鹅卵石街道,体会一下李氏先祖李岑为逃避战乱由福建长溪迁居于此,那段漫漫长路的艰辛和凄惶。



  漫步笔街,两边的民宅古韵浓郁,布局整齐严谨,各自都以卵石砌筑成方形围墙包围组成独立的庭院。大多数院门还残留着精美雕刻的痕迹,虽历经岁月沧桑,砖雕墙缝之间长满了枯草,却掩饰不住曾经的唯美。


  步行数步,便看见了名为“登银巷”也称“斗银巷”的巷道,幽深笔直,用清一色的鹅卵石铺路。巷子是安静的,就是在夏日正午,也有一种自然的清凉和宜人的静谧。

  每个街巷的名字,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清朝年间,登银巷两旁住着李银光和李朝阳两户财主。巷头挖了口井,需要沿着巷子再挖一条排水沟,挖在谁家那边都不乐意,于是两户财主就比谁家银子多,一决胜负。右边的住户李银光用斗装银子,一斗连一斗刚好连到上方的那口井。左边的住户李朝阳用桶装,也刚好连到口井,但一桶等于两斗半容量,最终李朝阳胜出。水沟自然修在了李银光那边。

  如今,房屋旁的渠水还在潺潺流淌。这其中的故事,世人又知多少,又还能留传多久呢?



  在苍坡古村,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挂着自己的家训。老人们坐在亭子里用故土乡音拉着长长的家常,小孩子嬉笑着跑过……生活的气息充满着每一条不平整的小路。

  时间被放缓,踏走在幽幽小巷,那么安静轻悄,默默感受着它的古老与沧桑、静美与悠然,却也生怕因为自己的过多逗留打扰这份宁静。


  群山环绕着的苍坡古村,像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出门即绿水青山、湖光山色,抬头是杨柳依依、低头是芳草如茵,古典的建筑和庭院,木的雕花和石的雕刻,泛着岁月的光泽和美丽。

  苍坡古村是最有诗意的古村,众多老屋保存完好。整个村落建筑错落有致,池塘穿行其间,难得的是清澈见底,尽管村落的原居民现在还仍居住着。相比其他地方腾空搞创意的更显原生态,村民依旧生活在恬淡的乡村生活气息中。



  从走访苍坡古村情况看,永嘉通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更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通过对传统村落资源的挖掘、传承和转化,促进了乡村旅游。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苍坡就以特色独具的古村人文风光,成为中国古村落旅游产品中的经典。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蔡义鸿指出,传统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具象符号。传统村落传承的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的资源与力量。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带给我们的是扑朔迷离之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对于传统村落保存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房子,而是当地独具一格的文化。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历史悠久、风情各异的传统村落。但在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中,大批传统村落的风水格局、乡土建筑、历史古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传统村落甚至处于逐渐消亡的境地。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生态农业产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刘首文感慨道,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要把农村变得跟城市一样,而是要“城与乡在产业、区域和文化三个方面的融合,苍坡古村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无疑是一个典范”。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烟火味,在创新的同时也要不失优雅脱俗,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但凡坚持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或其它产业的乡村,农民的收入增长都快于其他地区。对于传统村落“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先人已逝,留下的却是永恒的智慧风俗和言传家教。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对于留存乡村记忆、保护农村生态、拓展农业形态、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三亲教育:中国式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应邀陪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赴山西长 ...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城镇化的 ...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8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城市化的学术争鸣一直没有停止过,恰逢由中国建筑 ...
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从《质量强 ...
  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再到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 ...
委员会动态 更多>>
案例库 更多>>
顺德高质量重构产业空间的实践与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以仅占全国0.43%的土地,产出 ...
以白云机场为例论TOD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 ...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 ...
城区平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以上海市长宁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长宁区还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地区。当时经济发展是上海10个中心城区的倒数,城区东中西和南北发展差距都很大。在小平南巡讲话和上 ...
城市化论坛 更多>>
城市化杂志 更多>>
城市化峰会 更多>>
城市化委员会 更多>>
张幼云 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前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nb ...
 
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电脑版

2024-05-19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