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4年10月30日
地 点:武昌区政府大会堂
主 题:中外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策略与思考
指导机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主办机构:武昌区委、区政府,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承办机构:武汉武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支持媒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建设报、城市化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搜房网、城市化杂志、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
10月30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大会堂现场气氛热烈。这里正在举行主题为“中外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策略与思考”的昙华林城市化讲座,不仅有激情、专业的中欧专家演讲,还有积极、踊跃的台上台下对话互动。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邀请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项目欧方在华协调员尼古拉·彼得森,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张幼云,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资深研究员李津逵,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匡细运等中欧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武昌,与武昌区委、区人大、区政协、区政府领导共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大计。中共武昌区委书记王立在总结发言中说:“今天的讲座很专业、很精彩、很热烈,既坚定了我们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信念,又激发了我们坚持治理创新的人文情怀。”
会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蔡义鸿与武昌区政府副区长许启彤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城市化杂志主编、城市化网总裁顾晴以及武昌区副处以上近400名干部参加了讲座。
张幼云:很高兴回到家乡。我是1957年前离开小东门的,从武汉25中毕业到北京上大学后,一直在外工作,一晃57年了。见到家乡的乡亲我真的很激动。
现在我们既处在加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又处在深刻的经济社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武汉有复兴大武汉的梦想,武昌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厚重、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在这个大背景下谈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特别有意义。
十多年来,在武昌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昙华林街区、街道办和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努力下,昙华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身为一个武汉人,我对昙华林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直到今年,我才发现我曾经在此成长并度过了十几年少年时光的地方竟然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的积淀,她承载的历史对今天人们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昙华林的价值绝不是在这3.9公顷,也不仅仅在武汉市、在湖北省、在中国,她远远超出这个具体的地理的位置。
所以,武昌区委、区政府组织关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学习讨论会很有意义。讲座请来的两位专家,一位是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项目欧方在华总协调员尼古拉·彼得森先生,他知识渊博,出了很多书,也有很多城镇化方面的研究和具体实践;另一位是城镇化研究方面的资深研究员李津逵,他是激情加专业的典范,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家,还是一个推动宣传者。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们进行集体的战略梳理、回顾,理性地思考,然后做出我们的战略规划.....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之路
演讲人:李津逵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资深研究员
很多人来到昙华林就觉得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为什么昙华林让人感动?她的历史价值到底是什么?简言之,她记录了一段中华民族转型的历史。我是这样看近代三次开放的历史的——
第一次开放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我们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应战,进而全面进步,中国从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变成了民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第二次开放是从孙中山联俄联共开始,一直到共产党以俄为师、全面学习苏联,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医疗、卫生全部学习苏联,坚定地走斯大林的道路一直走到1978年。这次开放,东风压倒西风,完全向东方开放。
第三次开放是从1978年以来,我们又一次向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接轨,这次是主动开放,特别是邓小平两次南巡,掀起了中国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
武汉是一个了不起的城市,这三轮开放中两番领先一朝失落。辛亥革命对国家意义的贡献在于武昌把中国引向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武汉同时成为“东方芝加哥”、“未来世界三大都市之一”......
张幼云:大家热烈的掌声已经说明了津逵演讲的魅力,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精彩的讲演!
虽然我是武汉人,但是我真正接触到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是今年4月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昙华林作为城市化进程典型案例交流时,是由津逵介绍的,他当时播放的图片特别打动人心。但今天我是第一次听津逵这样全面地梳理中国近代史,当我们在城市化大背景下从历史的角度看武汉特别是武昌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再来讨论昙华林的价值,我觉得这会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也是在今年4月份我有幸结识了尼古拉·彼得森先生。6月我们在城市化委员会的组织下一起来到昙华林。他在昙华林仅仅参观了一两个小时,就觉得心动、激动,因为他发现了昙华林的优势和价值。那么,他是如何看待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对于昙华林的复兴,他有什么想法?有请尼古拉·彼得森先生......
保护文化遗产是创新驱动力
演讲人:尼古拉·彼得森 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项目欧方在华协调员、教授
我在中国出版的《道德经济》一书提出了社会化的经济理念,即在社会化环境中我们要用一个全新的、道德化的方式去发展经济,我想把这样的理念带到昙华林街区的复兴中,让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作为创新的推动力。
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有三个最基本的元素,第一,谁来决定什么是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第二,谁来创造未来的价值;第三,我们能做些什么去保护并且创造新的价值。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这些对昙华林街区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昙华林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由政府官员还是历史学专家,还是由昙华林包括我们整个武昌和武汉的市民来决定?在决定了谁来决定我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之后,就是我们如何用具体的措施使这些价值得到保护以及发展。再接下来就是,我们如何能够保护这些历史文化价值。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价值的体系构建好,才能够让昙华林的复兴计划得以成功,并且带动整个武昌区以及武汉市,包括整个中国的文化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
当今的经济社会已经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更多的是与社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上的合作。过去,我们一直以价格为导向,价格作为一只无形手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我们更强调的是人的感受及与价值相关的东西。在昙华林街区的改造中,我们也将以人们的感受作为核心,去吸引更多的商业价值......
张幼云:尼古拉的演讲真的是非常好。在他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建筑,更多的是昙华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公共利益链,通过新技能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在他第一次参观昙华林的很短的时间里,就被昙华林打动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昙华林的价值。
尼古拉谈到了欧盟的一些标准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昙华林是在中国,在武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有国际的视野。中国是大国,要有大国的思维,有现代的意识,这方面有很多东西要讨论。
昙华林承载着过去,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不是把旧的屋子修好,我们应该有国际的视野,考虑如何和国际接轨。昙华林不仅要成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范例,而且要走向世界......
昌区发改委工作人员:文化古城的建设会给一个城市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过程中很多都是靠政府进行投资。请问李津逵教授,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扶持和调控的方法可供借鉴?是否有案例可供参考?
李津逵:文化古城保护必须有政府参与,但政府出钱就要出得明白,要把钱花得有效率,花得公平,花得正义,同时应该尽量辟出空间向公众开放,因为这是全社会的文化遗产。
香港政府推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通过与民间合作,使多栋历史建筑重获新生,在保留历史的同时让陈旧的建筑继续创造收益。其模式值得很多城市借鉴。
所以,政府花钱复兴历史文化街区,首先应该开辟一定空间向公众开放,让普通百姓可以享受这个空间。第二,要让投入的钱更有效率,应提出标准对公益、风险和影响力进行评估,让政府投入的钱用在刀刃上,撬动全社会关注并投资昙华林。
张幼云:政府对历史街区发展的经济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资本再产生资本,还要产生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影响人的精神层面,更应关注人的成长,因为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城镇化。所以我觉得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武昌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中,谈得更多的是发展文化功能,那么如何融入教育功能,使昙华林成为历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
许启彤:我认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与教育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融合。
第一,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融入到昙华林街区,通过感受街区的历史和现在的氛围,让学生在心中充满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荣耀感。第二,让出生或学习在武昌的学生通过昙华林真正认识武昌的历史,增进对武昌的感情。无论他们将来走向何方,这里永远是他们看得见、留得住的乡愁。第三,昙华林是我们城市发展历史长河中文化和精神之所在,这些历史事实的发生有哪些背景,谁是推动者?我们要学习并应用到教育中,促进学生的素质成长。
匡细运: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对我们所有人而言不止是教育,更是一个对历史的认识被激发和唤醒的过程。历史文化街区会经过一代一代的重建,她的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在重建的过程中唤醒人们对她的认识。
尼古拉·彼得森 :我一直认为在昙华林街区复兴中教育是核心功能。比如在古城改建中引进一些技术、新技能和建立新体制……
武昌文旅公司工作人员:目前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很多都不能做到项目资金的平衡,欧洲国家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有哪些成功案例?
尼古拉·彼得森:在中国工作生活期间我曾到过很多省市,发现中国政府开发土地都是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进行。政府想从一片土地中获利,通常是把地卖了再去发展。这种方式往往使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失去了本身的价值。而在欧洲想投建一个老社区,政府会对当地的土地进行财产评估,核实其价值,然后再去对所在地的投资者征收税费,这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从经济的角度进行了保护。
在这一模式之下,我要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社区型公司。丹麦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他们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投资感兴趣,由公众一起对历史街区进行投资,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好的工作机会,既能创造更高的就业率,又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市民,还能吸引更多来自政府的投资来源以及外界投资商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创造价值,为社区生活的人们带来福祉……
水果湖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这次讲座使我们更加明晰昙华林的价值,但这个价值与现实有很大反差。怎样引导我们的原住民和政府形成共同理念来打造街区,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请问尼古拉·彼得森先生,昙华林的愿景是什么?我们怎么来形成这个共同的愿景?为实现愿景我们该走哪些路径?
尼古拉·彼得森: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对昙华林街区的改造尤为重要。我强调一点,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昙华林街区的居民和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参与到历史街区的复兴中来,而且每一个人都应有发言权。我们与其听太多来自外界的意见,倒不如更多的听一听内部的声音。让所有昙华林地区的居民和相关专家参与,大家一起聊聊自己心目中昙华林的魂在哪里,进而找到昙华林真正的愿景。
形成共同的愿景需要建立品牌价值战略。因此,要建立一种所有昙华林街区居民和所有参者都达成一致共识的、能够在未来对昙华林街区设计愿景有贡献力量的价值观,用这一价值观去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来到昙华林,为昙华林街区的重建、复兴乃至发展带来更多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价值与收益。
要建立非常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战略,由全体社会成员、智囊团、政府领导进行具体讨论,一步步把理论变成实践,一点点地靠近目标进而实现目标。
如何使愿景得以实现。举一个瑞典小城的例子,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把愿景成功实施的案例……
央视记者:昙华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武昌几代人的记忆。我们如何将人文关怀与昙华林内在的价值相结合?复兴昙华林真正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许启彤:这个问题我如果用哲学来思考,应该回答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什么,第二为什么。
复兴的历史街区是什么?我认为一座城市的历史街区,一定要找到这座城市发展历史中最鼓舞人心、最引领发展、最催人奋进的文化和精神之所在,能够承载这些东西的区域,就是应该复兴的历史文化区域。
追述武汉的历史,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那就是从1860年汉口开埠之后,到1891年张之洞执政再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50年时间里武汉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全面发展,取得了“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成就。如果要复兴,事实上是要复兴到武汉历史上曾经赢得的地位。什么样的区域能够承载这样的城市记忆,传播这样的精神和文化,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来建设。
为什么会是昙华林?回述武汉历史,在最辉煌的50年中,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仅是表象,内在力量才是推动这种发展的根源,那就是汉口开埠后,中西文化交流,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推动了近代历史的转型,所以我们认为昙华林是近代历史转型之标杆,中西文化交流之窗口……
武昌区民政局工作人员:李津逵老师在演讲中提到要以治理创新来支撑昙华林的复兴。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中怎样融入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真正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善治”的良好局面?
李津逵:“多元参与,协同善治”是我来武昌听到关于复兴昙华林的一个词,当时眼前一亮,感觉你们抓到了关键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未来几十年的总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成了未来深化改革的关键点。以往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是自上而下的,没有考虑老百姓和里面的利益相关方,是为了留住壳,把里面的人迁走。而昙华林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以人为本,这个地方的人有选择权,并且通过居民的自治而不是管制形成秩序。武昌区的这一做法让我特别振奋。当我们的立足点是民众,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与此相关的利益相关方,政府和各界共同参与,多元协同,我相信昙华林一定会走出以往中国所有历史街区都没有走出来的一条路……
长江日报记者:历史街区改造要关注建筑和人,建筑分两类,纳入保护的建筑毫无疑问应该保护,但未纳入保护的而又有一定历史价值与记忆符号的建筑该如何处置?人也分两类,原住民与游客,昙华林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安置这里的居民?如何方便游客体现人文关怀?处理好游客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实现融合互动?
李津逵:别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把人迁出去了,于是游客走进了一座“迪斯尼”,而昙华林的原住民还在,因此游客走进了一座活生生的城市,感受到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态。这时游客会不会干扰到原住居民的生活,原住居民能不能给游客提供旅游中增值价值,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也有前所未有的等待,我国其他很多街区已经没有这种可能了。昙华林现在面临的这一困难,反而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武昌区规土分局工作人员:市区两级政府对武昌古城和昙华林高度重视,做了大量保护与复兴规划。请匡总谈一谈这些规划的实施性及对街区复兴策略的思考。
匡细运:昙华林街区复兴规划的实施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我们和欧洲有着重大的差异性,因为我们国家的法律体制跟欧洲有区别,我们缺乏两个社会基石,即人的基本权利的界定和物权的界定,我们的《民法通则》里没有,所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在这么难的情况下做历史街区复兴就需要很多创造性,武昌区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尊敬。昙华林规划的实施目前实际上陷入一种停滞状态。因为它是一条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一种革命性,很多都破坏了、散了,现在只能一条街一条街地去延续、启动。我个人认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应该结合武昌旧城和大黄鹤楼地区的沿江格局来做大规模的考虑……
王立:昙华林历史街区复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中共武昌区委书记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共同聆听关心武昌发展的国内外友好人士给我们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也表明武昌在下一步发展中,应以更开放、更包容、更高的国际视野来看待我们的城市。我们该走向何方,怎么走得更好?听完讲座,我有三点跟大家分享:
第一,研讨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借用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讲话中讲的“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同样今天我们也有尼古拉·彼得森先生从欧洲来到欣欣向荣的中国,来到武昌。为进一步关注中欧城市化发展,他已先期对昙华林进行了初步考察,这次又就昙华林如何纳入到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的项目再次进行了实地考察。另外,李津逵先生从2010年开始一直关注武汉和武昌的发展,给予我们战略思路和具体工作上的帮助,就昙华林历史街区的振兴、复兴,倾注了他极大的热情,提出了务实、可操作的路径。我们更应该感谢尊敬的张幼云老师,她是武昌人,是我们武昌的女儿。她在国际舞台中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又在对城市化进行具体研究,今天她的到来,对我们武昌人民,对在座的每一位同事都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远在海内外的华人、武昌人,都在关注中国、关注武昌的发展,我们就更应该把这样一种关注、关心转化为我们工作的强大动力。
第二,这是一种切实的责任。这个城市交给我们的有光荣的传统,有悠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怎样把过去的传统和优势加以发挥?怎样以人为本,关注今天生活在这个地方和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位居民,并把居民和这一段历史带向更好的明天?这是我们每一位管理者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回答的历史性问题……
张幼云:让昙华林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优秀范例
家乡武昌区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我很兴奋、激动,在总结十多年我们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振兴方面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今天又是一个带有历史性的时刻,也是一个新起点,因为未来的路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现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有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我们可以做得更深入,所以我们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充满信心。
我们城市化委员会一定会和你们一起推动这个项目,做好这个项目。就我个人而言,毫无疑问,我更会尽我所能,竭尽全力将这个项目进行到底。因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属于武昌区、武汉市,她属于全中国,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历史的担当。
这些年来,我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复兴的成功案例还不多,昙华林为什么不可以成为这样的案例呢?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没有现成的模式,有待于我们用智慧和胆识去摸索,去实践。复兴不仅仅是回复过去的建筑,更主要的是要用时代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做好继承和发扬,走出新路子。习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用时代的精神对待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要有战略的思考和整体的规划,不是碎片化的、孤立地进行某些活动,而是要立体地推动。我们要借鉴国际国内好的经验,以创新的精神去探索和实践……
用户3627337891:城市化讲座的举办给昙华林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相信对于昙华林后期发展,特别是与国际的接轨能起到较大作用。讲座中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切入到社会治理的问题,可以开阔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视野,为解决某些困难提供借鉴。
艺术昙华林:李津逵老师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分析基于他多年的研究实践,特别实际到位;他对于昙华林历史街区的特征和路径认识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深入剖析了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有城市化专家们独特的视角、清晰的思路、激情的表达。
nhxh_82385:昙华林好样的!
许武昌: 多次参加全区两级中心组学习,今天这样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既有“老外”的传道,又有专家的授业,还有互动的解惑。主讲人员基本是武昌区外长期从事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讲座使全区干部的思想更加统一,增加了我们保护、复兴昙华林的信心、决心,相信经典保护案例不久将呈现世人!
Mhui29052:张幼云老师的主持活泼生动、沁人心脾,从昙华林走出去的她对这里依然满怀深情,正是有了这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关注与厚爱,昙华林才有了今天的面貌,期待更多人的加入,期待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更好地发展!
胡飞_1986:昙华林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故事,希望可以把昙华林的过去、现在、未来展现给世人,同样也希望昙华林能够成为武汉的昙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