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昙华林,全长约1.2 公里,面积约1.02 平方公里,位于武昌老城东北角,为胭脂山、凤凰山、螃蟹岬和古城墙所环抱。地势起伏,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当年,昙华林里“雾市绝尘,烟岚枕郭”,风景秀丽。花园山上,“霭园丛秀”曾是鄂城八景之一。武胜门正街,商业繁盛不亚于汉正街。明代卫所、王府,清代衙署、贡院,以及佛寺、道观,代有更迭,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近代“洋屋”星罗棋布,教堂、学校、医院,如雨后春笋,带着异国情调,向人们传递着西方文明的信息。江夏民居、西式建筑、名人公馆、普通宅院,五方杂处,风格各异,堪称中西建筑博物馆。林则徐修建丰备仓,储谷赈灾;张之洞创办新式学校,育士储才。吴禄贞撒播反清火种;刘静庵集结首义力量。陈独秀演说革命,董必武组建党团。贺龙整训队伍,郭沫若宣传抗战……这里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全国掀起风暴;这里的一山一石,都铭记着历史名人的丰功伟业。
  新中国成立前,被民间称为外国领地的昙华林地区,不仅集中建造了一批西式教堂、学校、医院,也是名人别墅高档民居集中地区之一。晚清时,基督教英国伦敦会在昙华林一侧的戈甲营建造了崇真堂...

  2003——2006 年,制定保护规划,启动保护性改造
  由学者、专家、媒体力量共同推动的“昙华林热”,得到市主要领导的积极回应,并于2005 年决定启动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工程,武昌区于2006 年7 月27 日做“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保护规划”,同时做“武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 年)”。2006 年始,市、区两级政府斥资1.3 亿元,对昙华林西段道路和房屋立面进行了整修,修缮了一批优秀历史文化建筑...

  2007——2012 年,建设艺术村,促文化产业发展
  2007 年8 月,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筹备打造“昙华林艺术村”,2008 年7 月,武昌区文化产业办公室给予画室经营业主房租优惠政策,引进李三汉、刘政德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各类艺术展览、创作、培训、艺术用品专卖、艺术沙龙会所等40 家。2009 年,武昌区文化产业办公室规划 “昙华林艺术村”, 2009 年6 月12 日,武昌区昙华林艺术村管理办公室昙华林艺术村文化产业发展激励政策...

  2013 至今,综合培育、开放经营
  2012 年5 月,武昌文化旅游公司成立,随后与粮道街办事处紧密互动。5 月20 日,湖北美院昙华林校区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昙华林艺术区”。7 月5 日,“走进昙华林,爱我武昌城”中小学生夏令营开营,12 所中小学200 余名师生代表。向全区中小学生发出倡议:做熟知武昌历史文化、热爱武昌、宣传武昌、善于发现“武昌美”、遵守公德、文明有礼的武昌人...

  统一规划、改造催化、自发成长第一阶段与国内众多历史街区保护同步
  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兴起、政府主导、开发商主体的模式在全国铺开,大量历史街区被当作“危旧房”成片拆除。同时,国家颁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定》,和部分历史名城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改造(天津意式风情街,1998;上海新于地,1999;成都宽窄巷,2003;)相吻合。
  不同的是,新天地、意式街和宽窄巷都是同类历史建筑紧凑集中...

  从文化园区到城市文化
  武昌文旅公司一方面在经营昙华林艺术村,如物业管理、环境整治、景观设置,一方面随着昙华林的发展而将自己的视野投向武昌区更广阔的空间。从一个项目的管理运营到整个城市的文化大发展,因为在昙华林这个“place”的后面,是武昌、大学城这个“space”。
  2014 年春,文旅公司组织区内文化艺术机构的跨界交流,许多同城的艺术家由此相识...

  从园区管理到社区共治
  文旅公司与粮道街办事处紧密联动,开始从艺术区的管理转到整个社区的共治。一个有生命的、全息的、真实的城市文化街区正在发育成长之中。这个街区不是一个“项目”,更不是“新天地”、“楚河汉街”、“汉阳造”那样的有一个主体运营的商业项目,而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重新焕发新生的城市组团。是一个社区、一个社会...

  敬畏:历史街区是复杂的有机体
  简·雅各布斯把事物分为“简单的无机体”、“复杂的无机体”和“复杂的有机体”,城市,特别是像武昌这样的历史文化古城,无疑是复杂的有机体。单纯以“历史街区”、“文化产业”为名的关照都是管中窥豹。这样的有机体,其成长自有其基因,“特色”是基因的,需要我们倾听、领会、感受,人们能否凭着有限知识做出一个“特色”的判断、然后将这个特色“打造”出来呢?打通云架桥路,政府对铺地石材的纹理方向都格外小心,生怕简单决策造成遗憾。充分表达了当下地方政府的敬畏之心...

  慎重:保护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
  作为中国大城市核心区中为数不多的历史风貌尚存的街区,昙华林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层、全面涉及各种法律政策体制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城市、认识文化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价值。
  对待昙华林这样的街区,单纯以“保护”、“改造”、“更新”的手段都嫌片面,一定是一项融保护与复兴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内部涉及:空间、社会、业态;外部涉及:整个武昌、武汉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智慧: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职责
  非常令人欣慰的是,武昌区政府对于历史街区保护发展持敬畏与谨慎态度(如汪泽故居修缮后的反思);不断地调整昙华林保护与发展的主体、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调整定位,并且以开放的姿态招善智,倾听与考察其他城市的实践。
  引进什么功能(餐饮、酒店、音乐酒吧)?这些功能进来之后会不会影响到昙华林的调性?引进什么样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提高市民审美水平,特别是辖区内百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昙华林历史街区与全国众多同类街区一样,源自民间发起的文物保护情怀,始于政府的规划和基础设施改造,继之以文化产业的园区建设。所幸的是,昙华林街区范围广、武昌区政府对历史街区抱持敬畏与谨慎态度,使民间艺术力量得以自发成长、文化业态与原住居民相安共处。武昌区政府的专职机构与基层组织以保护复兴昙华林为契机,与城市中官方与民间各文化艺术机构、与武昌大学城内各高校、与辖区居民开展多层次互动,开始了一个真实的、永续的城市文化与社会的建设,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复兴。

韩林飞: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北京都市筑景设计研究院院长
马立安: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许启彤:武汉市武昌区副区长
李津逵: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深圳城市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韩林飞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有这样的街区出现。我在1998 年回国的时候,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南宁的历史街区。如果按照当初的思路做下来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因为政府是比较急功近利,老百姓也是需要迅速取得回报。我们的意图没有完整执行,所以效果不甚理想。历史街区大都在城市中心区,商业价值和关注度都非常高,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仅关注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历史价值和城市文脉的传承。我们想想在一个城市中,特别是一些小城市,历史文化的东西还有多少...

  马立安
  我觉得昙华林是一个原始的城市,有生活氛围。我们住在城市是求生活方便。我们说一些新的住宅区没有好环境,是因为它不方便生活……

  许启彤
  非常感谢主持人,也感谢各位。首先向马立安老师致敬,向韩林飞博士致敬。我要纠正一个观点,我们有一些讨论上的分歧,但我们不是立场不同的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想到关于武汉的两首有名的诗,一首是崔浩写的《黄鹤楼》,第二首是李白写的《黄鹤楼》。我只是基层的工作人员,没有太多要跟大家汇报的,只想借此机会谈一点感受...

  李津逵
  太好了!奢饰品店是傲慢的贵族,而昙华林是一个知识女性,一个可爱的邻家女孩。武汉需要昙华林,昙华林需要武汉。昙华林是的确教育了武昌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不是单纯的建筑问题,昙华林没有纠结历史,也没有屈从现代。我们要创造理念,更需要出路。所有这些话都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