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 2011年综合开发研究院北京年会在亮马河大厦召开。会议就三个主题展开研讨:一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布局。二是低碳发展与紧凑型城市规划。三是“城市病”与城市治理。
会议中专家学者各抒己见,通过深入解析中国的城市化及公共政策的现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所涉及的人口及城市管理等相关问题加以探讨,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建议,促使相关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更加科学,并希望能够使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更加和谐,更有效率。
综合开发研究院的研究和咨询领域主要是公共政策问题,力争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能够有所建树,在国内的政策问题以及国际上能够有一定的影响。
现在中国方方面面都涉及很多公共政策,经济政策、发展战略也是公共政策问题。而公共政策更多涉及的是社会问题,公用品的供给问题、公用事业发展问题,比如城市化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很多社会问题,……
城市布局的问题比较多,城市群这个概念提的很早,王建教授在1991、1992年就讲城市群。大城市和卫星城,也是城市布局的问题,还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关于讨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怎么理解小城市,要不要搞?麦肯锡的概念就是大城市,只有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最节约资源,如果中国都搞成这么大的行不行?还是大中小并举?还有沿海城市和内地城市,这次日本福岛出事,大家都意识到以后工业布局和城市关系太大了。
四位专家对中国低碳发展和紧凑型城市规划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我总结,低碳发展+紧凑型的城市发展=两型社会。紧凑型的城市化在概念上有四个层次:第一,中国应该有较高的城市化率;第二,大城市的率先发展或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率先发展,以及大城市占整个城市人口的较高比重;第三,若干个不同规模的、不同等级的都市地区的形成与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形态;第四,单个城市紧凑型的城市布局规划。
我第一次知道“城市病”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那时候觉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还有其他的社会问题都很遥远,没想到经过二三十年,其他发达国家有的“城市病”我们都有,交通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资源承载力的问题,一些城市甚至变得比其他国家更不适宜人居住。但是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我们自己独特的毛病,比如城市缺乏有效的规划、特色、文化,我们城市扩张速度过快,规模和发展不匹配,导致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等等。
虽然只是半天时间,但大家发言的面非常广,谈的力度都很深,对我们国家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提供了很多重要思路,提供了很多好的意见,受益匪浅。
从第一节的发言来看,辛华认为,对城市承载力不能静态地看、僵化地看,城市承载力是可变的、是动态的,是可以通过集约化、科学管理、技术提高来提高承载力的。但总体来讲,承载力最终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扩张。肖金成讲到,城市发展要和区域发展规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