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简称保障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3600万套,其中2011年和2012年,将分别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随后的三年将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600万套,到“十二五”末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将达到20%。
    为了让最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众获得保障房,国家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在保障房的供应对象、申请标准,房屋户型及面积,以及审核和分配等方面,制订了相应标准。
    3月2日晚9点,重庆公租房配租摇号备受海内外关注。这是因为该惠民工程从方案设计、土地规划、施工建设、政策出台,到信息公开、政策解读、公开申请、直播摇号乃至答疑,始终秉持“阳光、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据测算,2011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需投入资金约1.34万亿元,其中大部分需要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方式筹集。按照住建部的估计,经济适用住房和“两限房”需建设资金5000亿元,主要由社会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解决;棚户区改造需投资5000亿元,其中,工矿企业和被改造的职工自身筹集3400亿元。也就是说,1.34万亿元建设资金中已有8400亿元投入有了着落,但还剩余约500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根据业内人士的测算,截至目前扣除前期已经确定的保障房建设资金,资金缺口仍在3000至4000亿元左右。

    用地供应能否及时跟上,对于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至关重要。为切实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国土资源部决定今年对落实国家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实行责任制,由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人负全责,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计划连同责任人名单由国土资源部向全国公示,并加强督促落实。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保障房建设仅从供应完成情况看,大部分地区情况并不乐观。全国住房供地计划实际完成67.9%,其中,保障性住房(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用地完成计划的65.2%;棚改房用地1.47万公顷,完成计划的40.2%;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6.51万公顷,完成计划的80.9%;其他住房用地2.96万公顷,完成计划的68.5%。这表明,2010年保障房的供地目标并未完成。

    住建部要求各地在6月6日前必须公布保障房的项目进程,包括年度保障房计划、开工项目以及竣工项目信息等,被看作是各地保障房“中考”。从最新数据来看,这次“中考”成绩并不理想,一些城市开工率不到三成。

    因此,各地能否在住建部的“大考”中过关,即10月30日以前, 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全部开工,令人忧虑。

    在长达五年的建设周期内,保障房建设如何才能形成持久的动力呢?而在这其中,探寻保障房建设的模式,激发更多资本进入也就显得更为迫切。

    在万科、保利等地产巨头纷纷表示目前还没有找到保障房的盈利模式下,保障房建设如何才能形成持久的动力、激发更多资本的进入,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各地保障房的陆续竣工,各地骗购事件层出不穷,原本该获得保障房的群众被排斥在本应被保障的人群之外,而一些坐拥数套房产、开豪华车的人却拥有了保障房。在一些地方,保障房甚至成为了当地国企和公务员的一场福利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