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国家发改委通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根据该方案,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方案显示,此次将于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方案要求,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率先在试点地区落地,具体包括:完善转移支付办法;省级政府举债使用方向要向试点地区倾斜;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等相关政策,适度向试点地区倾斜。

  新型城镇化试点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试点地区的选择、试点工作的开展都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后续开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期“封面关注”通过试点方案简析、试点试什么、试点地区自然禀赋及区位优势聚焦这一热点,以期得到各方更多的关注,对中央新型城镇化精神的准确理解、深入贯彻与落实做出积极贡献。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和《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号)的有关要求,经部门联审和专家评审,同意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随即,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以后简称《试点方案》)出台。

一、试点方案内容简概

  试点方案》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江苏、安徽和宁波等64 个试点地区名单。二是着重阐述了试点的五大领域,包括探索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完善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新型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凝聚《试点方案》,其可能将带来四大改变:一是试点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会加快。二是试点地区地方债券发行和PPP [1] 。融资进程会加快。三是试点地区农地制度改革会加快。四是试点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权事权变革会加快。

  从表1可以看到,2013年64个试点地区的城镇化率(按照统计局口径,以常住人口为例)最低为河南省兰考县32%,最高为广东省东莞市89%,其中城镇化率30%以上的有34个地区,城镇化率60%以上的有28个地区。 用“城市化过程曲线”[4]分析可得,64个试点地区,一半以上地区已进入加速阶段,其他均处于稳定阶段。到试点结束的2020年,64个试点地区中76%的城市将进入稳定阶段,其余地区也均步入加速阶段。

  由此可见,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生产……

  自十八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要求后,“新型城镇化”就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这条路该怎么走?2015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确定在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开展试点。那么,试点究竟要“试”些什么?

一试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次户籍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让1亿农业人口实现“城市梦”。而仅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之一的江苏,就有800万农民有望在6年内落户城市。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作者张国胜博士认为,“目前,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的缓慢,表面上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土地制度等二元体制改革的滞后,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改革这些制度需要付出相应的社会成本。”

  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江苏省财政厅的测算数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仅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保障性住房、就业及子女教育四项,就需要3—4万元/人的成本;若以人均3万元计算,那么800万待落户转移人口需要地方财政新增投入2400亿元……

  作为一个区域或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区位条件和自然禀赋不仅是一种战略资源,更是确定一个地区发展定位时必须考虑的内在因素,因为区位条件和自然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也左右着一个地区、城市聚集力的大小。

  纵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的64个地区,从地理上划分,他们已覆盖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区域,且主要集中在华东与华中地区,其中华北地区7个,东北地区9个,华中地区11个,华东地区15个,华南地区7个,西南地区8个,西北地区7个;从经济带上划分,方案中的东部沿海试点地区更多于中部和西部,其中东部沿海地区31个,中部内陆地区18个,西部边远地区15个。就自然禀赋而言,优良的自然禀赋是一个地区形成吸引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的64个地区在自然禀赋上各具特色,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对自然禀赋的依赖度相对较小,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城市化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对自然禀赋有极高的依赖。

 

一、省级试点地区区位优势与自然禀赋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省级试点省份共有两个,分别为江苏省及安徽省,两省地理位置共同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华东地区。虽同属于一个区域,但两省在自然资源与区位条件上却极为不同,对区位条件与自然禀赋亦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由于安徽地处内陆,因此对区位与资源的依赖程度更深。安徽境内有长江和淮河两大河流,长江通向大海,江阔水深,具有便利的航运条件,对安徽南部长江流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提升作用。201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确认了安徽省会合肥是与杭州、南京并列的长三角重要城市,同时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也共同成为长三角区域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此举必然极大提升安徽的经济及城市化发展速度。

  安徽地貌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使其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及矿产资源,2013年,安徽省11个市、县被国务院确认为“资源型城市”,其中淮北市、铜陵市作为资源衰退型城市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地区,未来,安徽在城市化进程中需不断打破其省内多个城市以资源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