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编委会主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长、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德学,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原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原国家铁路局副局长陈兰华,原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晋中等出席会议。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原副市长沈骏主持。
当前,城市安全和风险防范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城市风险研究,加快风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由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牵头编撰,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对城市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化阐述,定位为城市风险管理这一新兴学科建设的学习指南和参考用书。该丛书的出版,填补了市场上城市风险管理系统性出版物的空白,不仅有其紧迫的现实意义,更有深刻的战略意义。丛书自2017年3月提出出版设想,11月成立编委会。2018年8月,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丛书第一期10个分册获批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第二期9个分册正在申报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先期出版的4个分册发行反响超出预期,丛书出版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也日益显现。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代表同济大学对编委会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丛书的出版服务于同济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建设,正在构筑一个更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相关科研、教育成果,覆盖更多的相关细分领域,为未来的城市管理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
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徐祖远代表丛书牵头编撰单位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致辞。他强调,本套丛书既是城市安全风险涉及的各个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前沿发展研究成果的集中汇编,各参编单位和各位编委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通过编撰过程中条理清晰的阐述和创作,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有机结合,实现权威、创新、务实的目标。
会议听取了关于丛书编辑出版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的汇报。丛书执行总主编、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回顾了过去一年编撰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和成效,并从增强紧迫性和使命感、提升理论性和实操性、注重创新性和可读性等方面总结了丛书编撰体会。同时表示,下一阶段将牢牢把握丛书定位和精品目标,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和意见反馈,并带领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尽心做好主导和服务工作。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华春荣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丛书出版发行和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具体情况,还就发挥出版对于学术成果的总结、传播功能,对于学科建设的服务、助推作用提出设想。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编委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蔡义鸿、原国家铁路局副局长陈兰华、全联房地产商会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会秘书长夏子清(柴志坤编委代表)、聚隆集团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胡芳亮、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员会资深专家王以中、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安石、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应急心理行为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杰等相继发言,围绕丛书体系扩容、增强前瞻性思考、分册之间交叉内容的侧重点处理、贯穿核心主线、重视人的风险、深化案例分析等,对丛书编撰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主任沈骏在会议总结时谈到,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之快、超大型城市数量之多、城市群建设规模之大,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风险也在积聚,正突破前期规划的思考深度和设定的管理标准。本套丛书注重落地、管用,对提升城市管理品质具有重要启发。同时,同济大学的研究基础扎实,资源丰厚,有条件、有能力支撑一流的城市风险管理学科,希望抓住时机加快学科建设。
丛书编委会主任王德学最后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必须不断提升防范和管控风险的水平和能力。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率先开展了城市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的推出是一场“及时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他对下阶段工作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随着丛书的分册体系不断扩展,认可度逐步提高,城市风险各方面的研究都会深入。丛书编撰前期工作成效显著,功不可没,后期前途光明,任重道远,需要全体编委开动脑筋,共同努力。二是集思广益,精耕细作。希望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充分吸纳编委、专家的经验和集体智慧。三是培养人才,建设学科。丛书是进大学、进课堂的知识精华,为培育专业人才做贡献。有人才有学科,希望抓好知识生产,做好知识传播,形成知识贡献,最终汇集成推动城市风险管理学科建设的力量。
原国家铁路局安全总监宋桂玉,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专家委副秘书长张俊生,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盖博华,上海市应急局指挥中心主任谭维勇,新华社上海分社副总编陆文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金福安,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兵,同济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段存广,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秦宝华,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蓉,以及来自建设、规划、航运、保险、高校等行业的专家、学者及嘉宾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担任总主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德学任编委会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为执行总主编,多位业界知名专家、高校学者联袂推出的“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为国内首套系统组织规划出版的城市风险管理出版物,也是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及相关技术人员在风险管控领域必备读物。该丛书的出版填补了城市风险管理作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系统读物上的空白,对提高城市管理理论研究、丰富城市管理内容,对提升城市风险管理水平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均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汇集了一批长期从事风险管理、应急救援、安全管理等领域工作或研究的业界专家、高校学者,依托同济大学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将对城市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化阐述,内容涉及城市风险管理的各个领域,覆盖了城市规划、建筑、管廊管线、道路、气象、生态环境、公共交通、大客流管理、交通拥堵、住宅小区运行、历史建筑保护与运营,以及非传统风险、应急心理等。结合全国尤其是上海市城市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与城市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重点围绕城市运行中的传统和非传统风险等热点、难点话题,对城市风险管理展开研讨。
这套丛书在2017年8月获批“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18年11月率先出版4册,并于“2018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上首发,取得了极好的反响。2019年,“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第1期)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在出版引领学科发展上,“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的出版推进了城市风险管理学科的建设,同时提升了该新兴学科的社会要影响力,它的系统出版将为该学科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采访札记
今年8月上映并引发热议的灾难片《烈火英雄》,是由某城市油管爆炸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城市陷于危难,如果没有消防员殊死救援,后果不堪设想。相比这种偶发性的灾难事件,在多个城市发生的多起高空坠物事件,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如何以安全为保障,宜居且美好?日前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汇集了一批长期从事风险管理、应急救援、安全管理等领域工作或研究的业界专家、高校学者,他们结合上海市城市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与城市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依托同济大学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围绕城市运行中的传统和非传统风险等热点、难点话题,研讨城市风险管理新思路、新技术、新举措,力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城市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您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中专门提到,城市安全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运行风险防控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什么?
孙建平:我们提倡城市管理要未雨绸缪,防范风险。之所以说中国城市面临安全风险集中爆发的特殊阶段,是因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一种压缩式发展,40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200年的历史进程,呈现赶超型、跨越式、超常规的特征,客观上让城市运行风险更集中、更累积。
我们应警惕城市发展中的“黑天鹅”,防范城市运行中的“灰犀牛”。我国的城市管理有六大风险:一是“生命线”风险;二是居住风险;三是出行风险;四是公共场所风险;五是生产作业风险;六是传统与非传统、传统与传统叠加风险。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正在进入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发展阶段,面临金融危机、生物变异、环境污染、核泄漏、食品安全等多种新型突发性风险的考验。一旦防范不当,都会酿成重大社会事件和重大事故灾难。目前从全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暴露的风险辩识和防控能力不足、安全监管责任不到位、安全基础设施不配套、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看,安全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您认为现有的城市日常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存在哪些误区?
孙建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还停留在发生事故如何应急处置上,管理思路还存在着“没有事故就是安全”的片面认识,在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等方面还有不少误区。
一是风险意识不足。长期惯性思维、风险意识不足导致的“青蛙效应”,是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一大误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首先要从习惯“亡羊补牢”转向自觉“未雨绸缪”,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凡事都需重视潜在的问题,预估可能的隐患,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政府财政投入应更多考虑“未雨绸缪”的工作,并做出制度性安排。
二是风险管理碎片化。城市风险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突发性、连锁性等特点,风险防控需要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的专业合作与统筹协调。各个部门负责管理的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工作,从行政管理上看,分段管理没有问题,但城市是整体运转的,部门与部门之间职责的重叠部分或者空白地带最容易成为隐患点,尤其集中于政府主导,风险管理的社会参与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政府管理角度去部署安排有关工作,在资源配置时也更注重加强政府内部条块力量,而对提升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市民个人的风险防范能力重视不足,市民的风险辨识、防范和应对能力相比国际知名城市有巨大差距;社会力量参与安全风险管理的意愿和能力也逊于其他领域。
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学术成果,也要有一流的出版传播。在新时代,出版不应只对学术成果起总结和传播作用,还需要发挥服务学科、引领学科、助力学科发展的功能,与学科共发展。同济大学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直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创新发展的“典范”,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发展,为出版与平台、学科融合,共同成长提供了机遇。“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为其中案例。
“城市风险管理”作为同济大学集城市规划、风险管理、公共管理、系统工程等多个优势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响应上海2035年建设成为“全球卓越城市”目标,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需要上,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有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6年11月,同济大学刚成立“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之际,出版社就参与其中,并与研究院共同策划 “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该丛书作为服务新兴学科建设的一套重要学术出版物,创新性地将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引入到城市风险管理之中,再从学科体系建设、基础理论探索,到为城市各行业与企业的管理,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指导,为培养城市风险管理复合型人才提供教学资源,为国家智力城镇化进程提供学术支撑。以这套丛书为起点,将为城市风险管理学术出版传播体系构筑一个开放的平台,融合更多的相关科研、实践成果,为未来的城市管理打造综合性智库。
城市的发展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风险防范已成为我国未来城市管理的核心命题。以“事件为中心”的事后处置向以“风险为中心”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转变,打造综合风险预警和管控平台,构建多元共治、精细防控、多重保障和源头治理的系统性机制,对于城市运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虽具有不确定性,然而又是可防、可控的。“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希望各方研究者继续前行,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本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城市人口规模大、经济体量大,城市建设有大量的新建工程与更新改造工程,风险集中。城市建设风险管控需在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采取措施,同时一方面借助大数据、BIM、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风险可视化,另一方面需借助现代金融手段,如保险等合理转移风险。城市建设风险管控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引入市场机制,实现风险共同治理。
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下垫面条件改变甚大,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台风、高潮、暴雨和洪涝,以及咸潮入侵等水安全灾害日益剧增,与此同时,城乡生产运行和市民生活取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都不断增加,造成了水污染灾害时有发生,我国的城市水安全保障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城市水安全风险防控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全局指导和部门协调作用、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和社会公众的参与辅助作用,使水安全风险与城市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实现城市防汛系统、供水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建立城市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体系非常迫切及必要。作为主编,我邀请生态环境行业各专业专家将有可能因生态系统变化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造成重大损失的各类生态环境风险源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并提出可行的管理方案,终成本书。希望本书能为从事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者们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技术路径。
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高风险性,其风险管控一直是行业的难点和痛点。我们对地下空间开发技术风险特征与程序、投资及进度管理风险进行了梳理与剖析,并且引入了信息化管控平台与保险制度,探讨其在风险管控中的有效作用。期望能为行业风险防范带来帮助和思考。
由于城市独特的形态,城市的各种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和遏制,就可能演化成社会风险。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社会风险通过传播放大、连锁反应、矛盾聚合、社会动员等多种效应相互叠加,极有可能演化成现实的社会危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对于城市社会风险,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深刻认识其背景、特征、规律,切实提高防控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本书是多方面协同努力的成果,其顺利出版发行能对从事城市生命线经营、维护、安全管理的相关行业企业及相关管理机构部门专业工作者有所借鉴,对不断提升城市生命线风险防控有所帮助,对有志于加入这一领域的未来者有所启迪,那也就实现了我们的初衷!
当前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气象灾害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扩展,城市气象灾害呈现出复合多元性、连带衍生效应和灾害放大效应,对城市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防控管理,预防灾害的发生并有效控制其发展,是保障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气象部门已经必将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高铁运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危及旅客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将影响中国高铁在国际的声誉和“走出去”战略。为确保高铁运行安全万无一失,铁路人转变传统管理方式,积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牢固树立科技保安全、装备保安全的思想,并不懈努力,让中国高铁成为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中国高速铁路作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其运营安全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和支持,纳入城市风险管控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必经之路。
21世纪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时代。正确认识并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特性来积极防御应对城市灾害,对于我们安全韧性城市构建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至关重要。通过本书的阅读,希望读者重新认识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效能,主动利用地下空间防御城市灾害,实现地上地下空间防灾规划的一体化,让我们的城市风险防控更加有效,城市运行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