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建设“海绵城市”“循环城市”“脚印城市”的绿色化实践,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佛山顺德北滘镇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化典型案例》,生动记录近1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典型案例》一书由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金德钧担任主编,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城市化》杂志社社长蔡义鸿和城市化网总裁、《城市化》杂志社副社长顾晴担任本书副主编,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
城市化委员会秘书处汇总了十年来在城市化研究领域积累的研究资料、相关数据,从案例库80多个典型案例中,遴选出22个最能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学者“用脚实实在在考量过”的,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胡存智,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李津逵等长年多次赴广东、广西、山东、贵州、四川等基层农村乡镇调研考察。
书中还收录了部分城市市长们掌舵当地城市化的经验心得,其中包括山东德州市市长陈先运撰写的《两区同建:德州推进城镇化的有益探索》,介绍了德州把农民居住社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概括为“两区同建”)的经验;湛江市市长王中丙撰写的《脚印城市 海绵城市 循环城市——广东省湛江市城市绿色化之实践》……书中案例生动反映了近十年来我国“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这些地方的创新实践。
2018年1月31日,正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系列丛书之《城市化典型案例》首发暨案例指导作用研讨会在京圆满举行。这是该委员会致力于打造“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第一品牌”的重要成果之一。
研讨会上,城市化委员会主任金德钧,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胡存智,住建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住建部原总经济师、城市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两岸和平发展促进会主席、教授赖文鑫,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八届、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国有资产法》起草工作组组长刘仪舜,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干部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张庆风,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等等城市化领域权威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们荟萃一堂,开启一段碰撞智慧、分享诗意的心灵之旅。
金德钧表示,书中的典型案例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城市化过程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很多经验和做法具有推广意义。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办,《城市化》杂志和城市化网承办,媒体支持单位包括新华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国企业报、搜狐焦点、新浪乐居、今日头条等。
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胡存智专门提笔作序。他高度评价了书中精选案例的典型意义,认为它们源于这些自下而上的实践是民间智慧的展现,更是理论、实践的大胆改革与探索。
胡存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6年的57%,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因地域不同、阶段不同呈现极其复杂的局面。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城市在具体项目的把握上都不是仅凭某一个理论可以指导的,也不是仅靠贯彻某一项政策法规可以奏效的,因此需要借鉴各地的案例。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的不同在于:案例“具体”而拥有比“抽象”丰富得多的信息,它揭示了真实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独特方法而具有参考价值。城市化案例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最宝贵的信息。
他说: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典型案例的经验,汲取国内外失败警示案例的教训,一直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的主要内容。依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这一综合性平台,结合年度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重点关注、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典型案例,以及城市领导者、企业决策者、项目执行者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富有创造意义的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有益经验或失败教训。
胡存智专门指出:十年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通过案例库建设,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汇编。在每年一度的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从全国遴选出最具时代特点和普遍性的案例,通过“行家讲案例,专家点评”的方式深入探讨,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城市化研究的一大特色。其中顺德北滘转型升级、德州两区同建等案例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一步一步走过来,已经整整十年,我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一步步加深,《城市化典型案例》一书中精选的案例,是委员会研究工作中几个很重要的点,也是观察中国城市化整个历程的一个窗口。
一个人进了城,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我们提出了“半城市化”的问题,这个现象并不是我们这些人坐在屋里研究出来的,是在现实研究过程当中我们碰到大量的这类问题——人进了城但是没有城市化。所以我们在研究之初,就把这个问题很突出地提了出来。
同时,城市化委员会几次在农民工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表彰了一些优秀的农民工典型,同时呼吁要重视农民工这个现象。我们有的专家还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不要叫农民工,让农民工变城市人。我们的城市化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如果只有土地城市化了,人却没有城市化,那只是“半城市化”状态,这肯定不行,所以呼吁、研究农民工问题,是城市化委员会第一个很重要的点。
我感受很深的第二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城市化委员会主要成员来自于建设口,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城市建筑、城市规划。但有一次发改委的专家讲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你可不要把城市化就局限为城市建设了。同时,城市化委员会重庆市的会员单位,就在城市化的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用行动告诉大家: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建设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文化建设过程。
城市化是人的活动,人是城市化的重要主体,人的城市化要靠人民来推动,这一点给我感觉很深。
第三点是一个老课题,我们搞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盖房子,一定要以产业为先导,所以我们的案例当中有产城融合问题。记得我们到河北廊坊去了几次,研究、宣传这个问题。
城市化对于我们是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对于政府的决策者、执行者以及各相关领域的人们,也是在不断地学习认识过程当中。《城市化典型案例》一书,把这个学习认识的过程记录下来,体现了时代性,所形成这个本书我认为是有价值的。时间越长,这些来自基层的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它的历史价值将不断提升。
在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很多研究者的角度都比较雷同,都想替中央决策去提意见,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完全可以从民间、从市民,从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典型案例实实在在的记录,让后人慢慢去研究,也很有必要。尤其是年轻人,不如干脆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城市化这个大潮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个角落冲击的印迹,我们好好地描述记录下来,适当地提升。小时候看赵树理的小说《乡村故事》,我觉得那些角度都非常好,可以从中去加强对这个社会的认识,非常深刻,非常接地气。希望城市化战略研究委员会从这个角度上再坚持走下去。
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谁也逃不开,中国的城市化因为国内压抑了一段时间,是滞后的。世界的城市化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二战以后形成一个大潮,我们恰恰错过了二战以后整个世界的城市化浪潮,但我们也有很多后发的优势,学了很多人家的经验。中国的城市化从速度规模上都十分惊人,我们将近14亿人口,到现在城镇化率才58%点多,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通常是70%~80%。中国城市化最后怎么才叫基本完成?这很难界定,而且在国际上也没统一标准。我们要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里面,发现我们城市化发展的潜力。
更多的人讨论城市化,还是在看城市化人口的结构比例、城里的资源,包括建筑、能源够不够等等。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我越来越发现,有一个问题是相对滞后的:城市化不是简单的空间人口集聚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社会形态、经济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点是我们注意不够的。历来的中国城市化的文件,强调比较多的是城市怎么发展建设、大小城市结构,包括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纲要……更多讲的是城市化的布局和结构。最近这两年又在讲中心城市怎么设立、新区怎么建……却没有系统地来讲:中国的社会进入城市社会了,这个城市社会和过去的社会发展方式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变化?不是说没有这方面的治理,有,但这方面的治理更多是问题导向,出什么问题我解决什么问题。
我对城市化的关注比较早,早在1982年12月,我参加过中国建筑学会规划学术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的城市化的会议;1983年我在城市化杂志第二期上写文章,呼吁大家关注城市化。后来到建设部搞规划,主要关注的是城市化规划建筑,我们也讨论过规模问题等等。
我们对于城市化的关注,已经将近40年。前些年更多讨论的是农民工的问题,2010年我带队检查过两个省的农民工的工作、居住等问题。后来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土地城市化、人口被城市化或者叫半城市化,就是说我们并没有解决好“被城市化”的这些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这个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今天中国有2.6亿农民工,他们的工作非常不稳定,可能是工作一两个月就走了。中国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矛盾非常多。怎么让这些人能有稳定的就业、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也就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确实是我们当前要好好去研究的。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过年就出现劳动力短缺,保姆、餐饮等行业都找不着人了。一方面,我们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在快速提高。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当中遇到的非常突出的矛盾,农民工进城的就业和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使我们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矛盾。
中央多少年来都是一号文件讲三农问题,也需要大家去研究、中央去规划、大家去落实。我也希望我们城市化委员会这种研究机构能够实实在在发现一些案例,能够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还有宅基地的改革等热点问题,需要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城市的公共服务确实是一个大事,涉及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事实就要多了,但是确确实实这是问题。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成立十年来,做了很多实事,花了很多力气研究了城市化的标准,开了九次国际峰会,影响非常大,每年的峰会上都推广了很多好的经验。十年来,城市化委员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了很多课题,发表了很多文章,《城市化》杂志的质量非常高,在业界有影响力。我对于城市化委员会这么多年以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充满敬意。《城市化典型案例》一书的出版,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城市化委员会是干实事的,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
城市化率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怎样打破户籍制度限制,使农民能够自由地往来?经济怎么才能发展起来?都是急需研究的城市化问题。我也是被城市化的人,曾经到江西抚州专区林村县第三生产小队当了一年半农民,挑150斤的担子把脊椎压成了弯的。通过在农村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把农村搞上去,第一要有政策,光靠种粮食农民怎么能发财呢,怎么能消灭贫困呢?得允许搞工业,允许搞经济。
今天搞城市化我有两点认识,首先,城市化完成之时是中国梦实现之时。城市化不解决、农民问题不解决,中国梦不可能实现。第二点,城镇化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它包罗了城镇和乡村的发展问题,8亿农民进城市,农村大变化。我们的路还很远,随着我们生产体制的改善、改进、改革,城市化实现的过程中间,农村就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过程。这不是孤立的,不仅仅是解决城市建设问题,它整个过程是同步的。这件事情涉及到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要关心城市化的问题。如果8亿农民进城市,一个人就需要50万,要房子、基础设施,要建工业园区、生态园区,要就业,八亿人口要花多少钱呢?钱从哪里来?这些都是城市化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高速公路、城铁、工业园区的建设,都涉及到城市化。所以城市化的项目包罗万象。城市化委员会集中了各路的专家学者,一大批有研究能力的精英,我们是在自觉自愿做城市化的推广工作,我觉得意义很大。
我祖籍广东梅县,从小家中一贫如洗,没钱读初中,我就带着草席到台北开始城市化,所以我曾经是最典型的农民工。后来因为上班的电子工厂经营不善被裁员,我一无所有出来做生意,通过创办企业,后来当上了台湾中华台商协会的名誉会长,在北京大学等地方教书,还在国家教育部有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心做终身教授。1992年两岸开放以后,我来到大陆,是第一批的国家土地资源规划学者,那时候国土资源部还没有成立。我走过了祖国的山川大地,2004年长江经济论坛里面的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及科技产业走廊的主讲者就是我。
作为一位曾经的农民工,我最大的感受是:不要给农民工什么特殊的待遇,只给让农民工拥有跟城市里一样的发展机会就好了。农民工的问题,是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问题。
前不久我访问过一个人,他谈到北京最近拆除违章建筑、地下室,分流了很多人。我告诉他:分流并不是坏事,现在带着建设北京存下的钱回到生长的地方,建设美丽的家园,比挤在北京可能更好。
《城市化典型案例》这本书有很多地方我也去研究过,非常感谢书中能把这些案例这么详细的罗列出来。书上写到的深圳大浪街道我也去过,它是对农民工外来工最友善的地方。大浪设了一个服务中心,农民工来找工作如果没有地方住,可以在服务中心吃住一个礼拜不要钱,但一个礼拜你必须找到工作。大浪那位负责人还得过城市化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农民工的奖。大浪的做法告诉我们,人间还是有爱的,它们为农民工做了非常多的事,告诉农民工怎么去找工作、怎么创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单位。
《城市化典型案例》一书是城市化委员会十年来研究的七八十个案例中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安全,22个案例分七大板块,涵盖面很广,这些案例都是委员会专家们努力多年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案例的实施过程当中不断地摸索、完善、修订,最后能逐步发展成在某一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的经验。这应该是实践出来的经验,应该让这些经验能更快更好地传播到有需求的地方。
我们现在做了很多的示范试点,但是新搞的东西很多都是“打造出来”的,比如很多特色小镇也都是打造出来。而且怎么打造,那就是“抢红包”的概念,政府的政策出台了,各地都想尽一切办法在里面占份额。包括我们过去的数字化城市,到现在的智慧城市,那些县级市也好或者是大的镇也好,都是找科技公司合作,一做就是500亩地的,怎么大怎么来,让人感觉到真是要大干一番。实际上不一定可行!特色小镇也是一样,现在我们都在打造特色小镇,怎么打造呢,是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都要打造出来吗?我们现在讲可持续发展,你得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才能发展,否则光造“打造”,不能长远发展。
反过来讲,我们过去做过的很多示范,成功的很好,不成功的也要,但是怎么去采纳这些成功的、不成功的经验,真正让有需求的地方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应用,我觉得这很重要。
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把我们这些东西更好地去宣传推广,让需求方能更多的去了解,在自己的发展过程当中别再走弯路,这种走弯路不仅仅是对当地的损失,实际上是对整个的国家都是一个损失。我在《城市化》杂志上看过很多城市化典型案例,现在把这些典型案例编成一本书再去宣传推广,我觉得这样很好,应该继续坚持下去,把更好的东西推向社会,不光是特色小镇,新农村的发展也好,能通过我们的研究,使中国城市化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也算是我们为社会、为特色小镇、为每美丽乡村建设、为国家建设做的一些小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