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以牺牲乡村为代价的。长期的社会改造,给乡村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土地流失污染、伦理秩序瓦解、信仰价值崩塌、道德行为失范。这也是今日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源所在。反观今日的“城镇化改造”与“新农村建设”,还是以疯狂的现代化推进加剧乡村的萎缩。乡村建设面临着进一步被权力和资本裹挟的命运。所以,乡村的复兴,首先是精神和文明的复兴,如果继续以现代化的理想和城市化的手段建设农村,那只能是把乡村建设成城市的附庸,无法用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来填补心灵的空白和盲点,也不能以自己文化母体来滋养中国式的现代乡村社会。

  中国的乡村振兴不同于资本景观技术与一体化的官僚审美意识形态。相反,乡村振兴应被视为深嵌在地方社会中的一套观念体系、行为习惯、情感模式与社会实践,以及链接当地历史、社会关系、信仰世界、情感世界和审美世界的共同体重建。也就是说,乡土文化生态、社会秩序、传统文明精神与“在地”主体尊严的修复才是乡村振兴核心。总之,乡村振兴是社会、文化与精神“三位一体”的整体实践。

  青田是广东的一个普通乡村,在强势的工业化冲击和城市化裹挟中幸免于难。青田呈现出特殊的地域风貌和独有的乡村形态,传统线索清晰可见,历史遗存有迹可循。它既是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展现出水乡特有的独特魅力。既保留了完整的村落物质形态,也延续了鲜活的生活现场,呈现了完整的乡村形态与文明秩序。青田同样也遭遇了现代化发展的蚕食和影响,乡村伦理和秩序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瓦解和破坏。

  我们从青田可以接续依稀可辨的历史线索,点燃奄奄一息的文明余烬,与多主体的在地社会实践中,尝试重现中华精神文明的乡村现场。青田计划将采用文艺复兴的方式,找回失落的文明。当代艺术具有超强的时代引导性和广泛的文化辐射性,为乡村注入精神和灵魂,使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得以激活。具有灵魂和生命力的创意,不但可以提升本地的文化价值,还可以有效地带动与延伸相关的文化产业链,并将民俗文化保护、文化旅游、有机农业、休闲度假等一系列经济产业联系起来。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恢复长期被社会改造破坏和疏离的乡村伦理与道德秩序,恢复家序礼教和文明礼仪,并使之与时代衔接,构建完美的乡村社会。

  青田位于广东顺德杏坛镇龙潭村,面积690亩,全村共163户、722名村民。村落河涌环绕、古木参天、石径通幽、荷塘流韵,形成“玉带环村、九龙吐珠”的秀灵格局,独具岭南水乡特色。青田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建村,是居住在大社的太公刘古桥其次子刘瑶泉、幼子刘卓霞从大社迁移至此开辟的新村,长子影我依旧留在大社,所以目前刘家祠堂还是在大社。太祖初到这里,田野青青,一望无际,遂名其“青田”。青田村现今仍保留着更楼、书塾、关帝庙、千石长街等物质遗产,更有请神、送神、砌芝麻亭、扒龙舟等文化遗产,历史上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军界、政界、科技界、文化界名人。

  顺德区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是顺德首个在民间发起的乡村振兴公益组织,是由一群致力于为乡村振兴计划服务的志愿者和企业家组成的乡建共同体,以“顺行乾坤,德化桑梓”为初心,积极凝聚乡建力量,努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探索者。榕树头基金会将集合各方力量,通过长期的深耕和实践,以期恢复和接续“地方文脉”,实现对乡村文明的全面复归,解决今天乡村的社会危机与现实困境,倡议设立“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进行《青田范式》的探索,推动实现“复兴乡村文明,重构乡村价值,保育乡村文化,实现本心回归”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7年3月19日榕树头基金会成立周年之际,由乡建著名专家携当地村民、社会精英、志愿者,在广东顺德青田村联合倡议:设立“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并将“3.19”诠释为:“3”股力量——当地村民、精英(政府、基金会等)、志愿者(院校师生、艺术家、学者),借助“1”个载体——传统乡村文明复兴,探索“9”个方向——《青田范式9条》,形成“树立理念、把握趋势、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推进实施”的重要平台。榕树头基金会将创新协同三大架构——学术引领+公益支持+商业运营,建立五动机制——公益先动、学术引动、项目启动、政府推动、村民互动、资本驱动,树立敬畏历史、尊重过去、以村民为本、低冲击的发展模范。在榕树头基金会、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顺德区杏坛镇政府以及各方力量的集合下,推动乡村文明重构、乡村文化保育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青田范式——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是建立在对青田乡村地方性知识尊重的基础上,强调地方性(特例)的青田范式(经验),将以地方性成为主线。这九条范式包括乡村的历史、政治、经济、信仰、礼俗、教育、环境、农作、民艺、审美等各个方面,并成为完整体系进入青田,每条再以具体的线索作为基础元素展开,作为地方性传统来和时代衔接,并形成新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形态,建立丰富多彩的“乡村共同体”社会,以期使乡村走出困境并有效解决现实问题。

  1、刘家祠堂——人与灵魂的关系——(宗族凝聚)

  2、青藜书院——人与圣贤的关系——(耕读传家)

  3、关帝庙堂——人与神的关系——(忠义礼信)

  4、村落布局——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风水)

  5、礼俗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乡规民约)

  6、老宅修复——人与家的关系——(血脉信仰)

  7、桑基鱼塘——人与农作的关系——(生态永续)

  8、物产工坊——人与物的关系——(民艺工造)

  9、经济互助——人与富裕的关系——(丰衣足食)

  在《青田范式——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的高度指引下,在榕树头基金会、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顺德区杏坛镇政府以及各方力量的集合下,推动青田乡村文明重构、乡村文化保育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2017年10月6日,佛山市长朱伟到访青田,了解青田范式及青田乡建实践内容,充分肯定青田乡村复兴的理念与实践,并决定由市财政拨款2000万元支持青田乡村复兴工作。在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青田乡建内容逐步充实,卓有成效。

  1、刘家祠堂——人与灵魂的关系——(宗族凝聚)

  在青田乡民和榕树头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青田刘氏宗亲成立了青田慈善基金会,筹集资金25万元,用于帮助贫困家庭、敬老、助学等方面。

  2、青藜书舍——人与圣贤的关系——(耕读传家)

  青藜书舍、传经家塾属于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修复和活化已纳入佛山市财政的青田专项资金项目库中,现已动工,预计春节前完工。修复后将作为乡村公共图书馆、乡村教育等功能呈现。

  在 “艺术推动村落复兴”之路——许村计划,以及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青田项目的基础上,以广东工工业大学为申报主体所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获得立项,落户青田。

陈碧云:案例讲述人

蔡立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曾 真: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化研究所执行所长

百瑞·威尔逊 :香港设计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青田乡村复兴案例讲述人陈碧云:用敬畏之心寻找乡村复兴的天、地、人线索

  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专业理事陈碧云,全身心投入到青田的乡村复兴和村居保育工作。她说:“我本人是顺德人,充满对乡土的情感,希望我们自己的乡村能够延续下来,成为留存乡愁的地方。”

青田案例好在乡村文化复兴好在实用性村庄规划

  我和城市化委员会秘书长一起去过青田,这个地方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的案例点评,谈了那么多城市化,最后都回到了乡村。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是来自于农村,来自于农耕文化。不管是城市化还是乡村振兴,都是我们现代化的两个战略、两种手段:城市化也是为了解决乡村问题,很多城市化道路的探索,就要回到乡村来。今天多次谈到金融问题,最后也是要回到乡村。

青田是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

  青田案例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留住乡愁的典范。

  这些年来我们经常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未来是什么?联合国在1990年代集结了将近12个国家的教授和专家讨论未来发展,最后提交的文件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发展的最高目标。

把农村资源和城市挂钩寻找可持续发展突破点

  第一我想讲一个小故事。我们在顺德调研的时候,遇到一帮年轻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顺德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家乡,给他们带来很好的生活,同时又感觉到恨,这几十年的城市化,把水污染了。他们甚至这样问我们:“你们做规划做城市化研究,能不能做到让我们还能跳到河里去游泳呀?去摸鳖摸虾呀?”你看,多么朴素的语言!

面向未来建设零碳排放的美丽乡村

  我看到青田案例在生态环保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尝试。今天会议上分享了不同的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棒,尤其在环保方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一群人的工作,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产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并且促进农业发展,还要宏扬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未来进行投资,这些合在一起就得到很好的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