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朱所长提到的案例中,因为我原来工作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参与了里面许多工作。朱所长提到的一些 规划,经过上海市和长宁区的共同努力,到现在得到了 有序发展。

  学习这个案例以后,我觉得案例背后更重要的逻辑 应当是形成动态、弹性的推动机制。这里面一个很重要 的观点是,通过不平衡的思维形式,来理解如何达到平 衡的目标,从而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求使更大多数民 众得到均衡的效益。

  长宁区这个案例有三点:第一,产业发展格局上打 破了行政边界,从高维度出发区域协同发展落实到地区发 展,借助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以更好的城市区域为极点, 发展核心产业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集群效应推动产业 生态体系的建设,将城市瓶颈洼地转化为发展高地。第二,注重系统体系建立,每个区块都要建设自己的传统思维,

  形成了点线面统筹大格局。其实,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 有了现在刚刚提出的 15 分钟生活圈,这是了不起的。第三, 从指标中,长宁区做得最好的一点是突破单一用地限制, 发展混合的街道,使民众真正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便利, 这才是长宁区生活便捷活力源泉。

  我们看到上海比较好的生活形态都是在长宁区,比 如老外街等,这都非常值得那些千篇一律的商业综合体学习借鉴。这些都不约而同发生在民众的生活里,周边的人步行三五分钟可以达到的距离,有时候路上,走二十来分钟也不会觉得枯燥,不像一些地方动不动就双向八车道,把人们硬生生地用景观带隔开。长宁这样城市才有温度,街道才能更好地用来交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