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承办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拴马庄村村委会

  时  间:2017年8月26日 

  地  点: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拴马庄村

  媒体支持:《城市化》杂志  城市化网  中新社 《光明日报》 新浪网 

 

  8月26日,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拴马庄村村委会承办的第30期城市化茶话活动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拴马庄村举办。

  本期茶话活动以“大城市周边特色小镇的机遇”为主题,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城市化委员会乡村建设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蔡立力主讲,并邀请戴俭、赵誉人、刘爱强等城市化、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展开对话与交流。

  本期茶话活动由城市化委员会副秘书长、《城市化》杂志社副社长顾晴主持,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蔡义鸿、副秘书长刘洋等出席,中新社、《光明日报》、《城市化》杂志、城市化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支持了本次活动。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城镇大战略到前几年国家提出的重点镇发展和各地特色镇的示范建设,我国一直在探索小城镇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浙江省致力于特色小镇的培育创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特色发展模式,也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浙江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推广浙江小镇建设的经验,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出台文件决定在全国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我国各地的小城镇所处的区域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在全国培育特色小镇重在推广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理念,总结归纳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特色发展应是未来我国许多有条件的小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特色小镇应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要素,实现小空间强集聚、小平台强产业、小载体强创新;特色小镇能盘活小城镇建设用地,完善小城镇的基本功能,提升小城镇宜居环境。特色小镇有利于探索和创新小城镇的投入、规划和建设机制;特色小镇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可以培育的。
在这些背景下,就今天的话题,我与大家主要分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特色小镇建设仍是一个新事物,处于探索发展过程。尽管各地从实际出发,创新理念、思路、路径和方式,不固守一种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但是,培育的特色小镇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并符合一定的要求。

  其一,列入培育名单的特色小镇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一般来说,应位于大城市周边或具有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相对较好,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无论是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都应有一定的经济规模。

  其二,要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应符合产业有优势、风貌有特色、发展有成效、动力有保障等要求,并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其三,特色小镇培育必须坚持突出特色、市场主导、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实现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旅游、优质社区、智慧生态五位一体的功能融合,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的特色,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详细>> 

  蔡立力主任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做了非常全面的报告,我仅谈点个人的感受和浅显的思考。

  现在大城市周边村镇的变化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动力。一个是自身需求或称之为内动力:无论从商品交换,还是服务于周边经济需要或者是资源分配、管理的角度,都会在地域空间上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存在。比如,产品都需要在地域范围内有一个交换的需求,集镇就扮演了交换 、生产、服务和管理职能,这些是传统集镇最本质的存在。再一个是外动力:大城市功能外溢形成的力量反哺或带动周边村镇的发展,工业革命之后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也就是说,旧村镇在新的竞争格局里由于处于大城市外溢作用的范围之内将有一个扮演新角色的迫切需求,如果不主动迎接大城市发展需求的外溢,在整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好自身新的定位,将会错失宝贵的发展机遇。对于作为首都北京周边的村镇而言,这种外溢包括文化外溢、产业外溢、消费休闲外溢和资金外溢等等,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机遇,应及早规划,顺势而为。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当国家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后,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外,休闲娱乐等会补充进来,成为一种互补的需求。比如伴随着高强度的城市工作节奏,人需要到不同的地方旅游,需要差异化的体验,需要放松和休闲,将成为近乎二元互补的刚性需求。所以,利用好大城市刚性的外溢需求,就能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在很多人议论,旅游一来农村就没有了:旅游带来了资金,同时有可能将传统产业转变成服务业,由此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形态,于是我们会问:未来农村都消失了怎么办?

  工业革命之后全世界的农村形态都在转变,至今美国和日本还有较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这说明城市化是不可抗拒的。城市化也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但无论何时都不可能没有农村或从事农业的人。因为一方面人们对农业产品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乡村的场景及其属性的差异性也是一种互补的刚性需求。因此不应担心农村会彻底消逝,今后农村和城市一定会是一种更加多元的共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详细>> 

  刚才听了蔡立力主任所讲的内容,有两条与我产生了共鸣。

  首先,《易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它主要有四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一,人法地的这个“地”是指当地的地域环境、土地环境、水文环境等,这些特征养育了当地的人。所以这个地方成长起来和生存的人,想要健康顺畅地生活,就一定要遵从这个地域普遍的生活规律。简言之就是“地”约束了人的生活规律。所谓的入乡随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又是谁在约束“地”呢?是“天”。第二,地法天(这个“天”指的是气候)是指当地的气候特征影响并导致了当地的土地特征,是天和地的交合产生了特定的地理气候,导致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简言之就是“天(气候)”成就了“地”。第三,天法道,这个“道”是指宇宙规律,是宇宙的变化规律作用了天气的变化规律。第四,道法自然,天地交互感应从而产生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综合活变的动态磁场,这个自然环境和综合活变的动态磁场,也反作用于宇宙规律(道)。反过来说,人是天和地、是区域性的天和地独特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产物,就要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活于自然,这就正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古语。

  每一个村庄、每一块土地在我看来都是活的,是一个生命体,小到个体的一栋建筑、一座小院,或是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多年的研究工作也能证明这一点。无论是村庄还是城市,我只要看到了其大环境布局,就知道这个村庄或城市能出哪一类人:到底是出手工艺者,还是出文化人?村庄或城市的布局是什么样的,出什么样的人才是一定的。

  所以,特色小镇必须基于当地的地域人文环境特色,如果硬性引入、植入特色,缺乏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特色小镇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不能持续发展,三五年内肯定出现问题,因为这是人心性的问题。就像教育孩子,让他学习不喜欢的东西,不论你投入多少、如何培养,他终究会半途而废。

详细>> 

  蔡立力主任讲的河北周窝音乐小镇的例子是我老家的,沿着大广高速往南,距离北京200多公里,交通很方便。它的发展是有一定基础的,那里本身是镇政府驻地,街道规划的比较整齐;依托一家乐器生产企业集团,开始规模较小,后来逐渐壮大,现在西洋乐器产量在全国也位列前茅。当居民逐渐外迁、进城落户后,政府引进北京一家企业打造音乐特色小镇,将村民的院落租下来,经营音乐酒吧、乐器销售等等,每年还搞音乐节。我看它现在规划还是比较好的。

  刚才蔡主任讲,浙江省申报特色小镇项目要求投资达到50亿元,从投资方的角度来讲,可能回报周期会很长,这种投资要求是否合理,如何保证投资企业的收益,值得研究。政府的推动和政策支持本身是件好事,但设置过高的门槛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对于比较成功的特色小镇,如果它的投资主体是以企业为主的话,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是否成功,就要看有没有合理的收益,因为这对于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比如古北水镇,我感觉它旅游很火,但投资那么大,是否有合理的投资收益?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收益,小镇的发展是否能够持续?因为它的投资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持续性,像公共基础设施,需要保养维护,不断投入。

  所以,特色小镇项目要保证成功,我觉得规划之初要考虑好产业定位,因为涉及到投资匹配的问题:有些投资不是今年投资明年就能收益,除了中短期投资,还有长期投资。如果是政府主导,政府看重的主要是政绩,而不是效益;如果是民间投资,则一定要考虑投资收益,否则,项目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讲就不成立了。

详细>> 

  蔡立力主任讲的内容很丰富、很专业,也很系统,受益匪浅。我就谈谈十年来关注城市化的一些粗浅思考或感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城市由于发展太快,也因此患上了不少的城市病。当然,当年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让我们什么也发展不了更可怕,例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才得以重启。

  去年由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的要在2020年之前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的政策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正在有序地推进当中。特色小镇之所以受到各界的强烈关注和欢迎,在我个人看来,过去的开发区、大学城和科技园区等是产城分离,而特色小镇的最大特点就是必须要有特色产业为支撑,而且小城镇本身就是一个小城市。因此,我们应当把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加以引导,使其步入科学、理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城乡统筹,但事实上由于城乡之间的土地制度不同,加上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明显,使得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农民虽享有进城打工、创业、就业、置业,却因土地制度不同而不能享受教育、医疗、社保等城市福利,这种单向流动还表现在城市市民虽可下乡创业,在农村置业却面临诸多制度障碍,从而导致了我国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使我们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满为患”,患上了城市病,一些大城市不得不采取房子限购甚至“赶人”等行政手段。

详细>> 

  提问:建设特色小镇,镇内道路和建筑上有没有一些制约?

  蔡立力:一般来说,镇内道路密度应高于城市,通过加密镇区道路,以塑造小镇宜人的空间环境。同时要保持和修复传统街区的街巷空间,新建生活型道路的高宽比宜为1:1至2:1。小镇应保护地方传统建筑,统筹小镇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新建建筑宜以低层、多层为主,其风格、色彩、材质等应传承传统风貌,严禁建设“大、洋、怪”的建筑。

  提问:现在搞特色小镇,国家还提过发展县域经济,很多地方搞“美丽乡村”,这只是指导部门不一样,还是内涵本来就不一样?

  蔡立力: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还包括最近提出的田园综合体,看似相对独立,实际上,这些具体措施都是在落实国家发展县域经济战略,两者的目的、内涵是一致的。由不同的部门为主分别来指导这些工作,我想,既有部门职责分管的原因,也有强化部门专项指导的考虑。

  提问:现在主导特色小镇的投资,是民间积极,还是政府积极?

  蔡立力:从本人有限的观察和了解来看,主导特色小镇的投资还是民间资本比较活跃。浙江省的特色小镇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政府尽量做到少投,政府要做的主要是配套,一般也就10%-20%的比重。最近国内许多著名的大企业,纷纷提出自己近几年在全国拟将培育建设特色小镇目标,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也有个别地方出现政府大包大揽的倾向,这违背了培育特色小镇要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分管部门不鼓励这种做法。

  提问:特色小镇除了浙江做得比较好,其他地方做得如何?

  蔡立力:虽然培育创建特色小镇源于做得比较好浙江,但是其它一些省份在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上也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如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就开始实施“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在实施扩权强镇、保障发展用地、适度扩大财权、加强资金扶持、优化机构设置等七个方面制定了创新性的优惠政策。另外,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上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经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