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自2008年起,加快了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进程,其中,板仓小镇建设为长沙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开端。作为长沙县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一个重点任务,板仓试验不仅使区域内的农民就近获利,而且推动了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的同步下乡,引起各方的关注。长沙县县委、县政府对板仓的大力支持,也使更多乡镇看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希望。在长沙县积极引导乡村城镇化的大潮中,双河村——这个曾经贫困、闭塞的小村庄,演绎了一场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自主、就地城镇化的“浔龙河之梦”。
1.从双河村走出的青年
双河村是位于长沙县果园镇西北部的小山村,村庄位置并不偏远,处于长沙县“一心三片”经济核心区域、长沙市未来发展规划的“四环”以内,距离县城星沙仅15公里,距长沙市三环线仅8公里,然而多年来始终找不到发展机会。村庄山地多、耕地少,1177.31亩耕地中有600多亩是山区中的旱土,基本农田只有双江垸的500多亩,户均耕地仅2.47亩,人均耕地不到六分,村民仅靠耕地很难改善生活,大量人口外流,村庄1000余名村民中有500多人在外打工。直至2009年,双河村一直是湖南省的省级贫困村。
柳中辉是从双河村走出去的一名普通村民。1974年,柳中辉出生于双河村朱树组,1993年参加工作后,曾在当地乡镇企业中担任质检员、销售员。25岁那年,柳中辉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市投身建筑工程行业,历任项目经理、副总经理等职。2003年与2005年,柳中辉分别注册成立了湖南圣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南圣力建材贸易有限公司,并开发了圣力华苑住宅小区。之后几年间,公司业务不断扩大,先后承揽了高速公路、机场、泵站等多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来自板仓小镇的鼓舞
1999—2009年的十年市场历练丰富了柳中辉的阅历,公司多年经营也积累了足够的商业资本,所有这些为浔龙河的起步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验和经济基础。2009年,事业有成的柳中辉回乡探亲时,得知了长沙县县委、县政府“鼓励板仓小镇建设”的消息:
板仓小镇试点市民下乡建设是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的乡村试验。在这一试验中,政府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入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引导了城市“人”、资本,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的同步下乡,区域内的农民因此获利:他们通过土地置换获得了资金,通过房屋重建改变了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他们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市民的到来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更广阔的视野……
1.第一书记的追梦之路
柳中辉心怀将家乡打造为多功能综合性生态小镇的美好愿景,然而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并非易事: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需要争取到农民的支持,引进产业也需要流转村民手中的土地,因此必须组织、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发展多种产业,则必须要引入市场的力量。此外,若无政府支持,小城镇建设很难获得合法地位,公共配套设施也能以保障。
对于组织、发动村民参与,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愿望变成村民的共同梦想,柳中辉有先天优势:他本就是双河村村民中的一员,他对于家乡发展的期冀与所有村民都是相通的。引入市场的力量,对柳中辉来说也非难事,在外多年的经商历练已经使他成长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熟知市场运作的种种方式与法则;为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他于2009年3月成立了湖南浔龙河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浔龙河项目的开发运营。然而,仅凭村民与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不足以使柳中辉对双河村的发展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他还需要得到村支两委、镇级乃至县级政府的支持。
柳中辉回到家乡后,将自己的村庄发展设想形成书面方案,逐级上报,很快得到了肯定的回复。为方便工作开展,组织上任命柳中辉为双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党支部一把手的身份全面调度各级资源——党内身份的获得使柳中辉有了更多施展拳脚、发挥所长的空间。
柳中辉在事务处理中坚持尊重村民意见。2010年9月19日,在柳中辉领导下,双河村组织召开了申请城乡一体化试点村民民主决策大会,村庄所有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必须参与投票:是否愿意把双河村建设成新型小城镇? 村民支持率达97.2%。对不同意的农民,村支两委又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最终在村民们的广泛支持下,做出了在双河村建设“浔龙河生态小镇”的重大决定。与此同时,村民集体决策也成为双河村的重要决策程序。
1.上下联动:各级政府的支持
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建设一座生态宜居的小城镇,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统筹,这是仅凭柳中辉一人之力难以做到的。为此,2012年9月,长沙县委、县政府安排有“板仓小镇”建设经验的开慧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勇来担任果园镇的党委书记。此外,县委、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担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以便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领导小组下设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指挥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沙县委、县政府更是先后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问题,并在用地及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
项目初建时,双河村积极申请城乡一体化试点,项目动工后便获得了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使“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打通了民间意愿与政府项目之间的壁垒,它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就地造城,而被纳入了长沙县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中。
伴随项目建设的风生水起和柳中辉坚持不懈的宣讲,“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获得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仅2013年,柳中辉和他的团队就接待了时任国家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邱启文,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原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时任湖南省政协主席陈求发,湖南省省委常委、长沙市市委书记易炼红,时任湖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武吉海,时任株洲市市委书记贺安杰,时任市长毛腾飞等国家部委、省、市,乃至其他地市的数百位领导、专家。
2012—2014年,浔龙河项目先后被列入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湖南省“三个一”重大建设项目、长沙市重点工程、长沙市城乡一体化建设“15+1”试点项目、长沙县城乡一体化建设“14+2”试点项目等,在所有项目体系中,浔龙河几乎都是计划单列项目。
1.城镇化应是农民为主体的城镇化
在过去2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城镇化”地位:在对农民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城镇化之路中,决策者、主导者是国家,国家是主体,农民是客体,若农民失去土地而无其他谋生渠道,他们只是失地农民,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在农民进城打工、异地城镇化的道路上,农民是在别人的家乡市民化,而非在自己的家乡。如果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在自己的家乡就地城镇化,这条路该如何走? 将通往何方?
“浔龙河生态小镇”便做出了这样的尝试:抓住县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城镇化机遇,通过确权把土地集中起来,使之成为农民与企业平等合作的资本,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并未失去土地,他们只是将土地流转出去,可持续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土地流转费、土地经营收入分红等)。与此同时,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家乡建设愿景规划定位、寻求合作。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浔龙河小镇”变成了由政府、企业与农民三主体共同推动的项目,在三主体中,农民并不居弱势地位,他们可以以主人的身份选择合作企业、与企业讨价还价,并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保持独立性,而非被动接受。
“浔龙河生态小镇”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组织起来、拥有土地资本的农民在自己家乡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如何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整合各方资源的过程中,城镇化主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而一向居弱势的农民又是如何守住自己的主体地位的。由此,这一案例可被视为组织起来的农民主动、就地城镇化的典型案例。
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若只依靠政府或企业投入,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被发动起来,这一过程将不仅艰难缓慢,而且农民的权益也极易受损。只有首先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行动起来,他们才会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将其用于家乡城镇化建设中,同时,也只有居主体地位的农民才有意识、有能力保障自己的主体地位,保障自己分享城镇化成果的权益,这是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难以做到的。因此,农村城镇化应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