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隶属德州市,是山东省会济南的卫星城,面积990平方公里,耕地80万亩,辖12个乡镇(街道),人口52万,有1处国家高新区、1所全日制高校、3家上市企业。总结禹城发展历程,有五个重要节点:一是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十三年,其中八年在禹城,最终在此导河入海,功成名就,留下了为民、实干、创新、奉献的大禹精神,激励着世代禹城人民不懈奋斗。二是唐朝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唐玄宗李隆基取禹息故城之意,改春秋时的祝阿为沿袭至今的禹城。1993年撤县设市。三是1912年,津浦铁路,即现在的京沪铁路,全线开通,贯穿禹城,禹城从此成为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四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探索黄淮海地区治理旱涝盐碱路子,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派,中科院、农科院在禹城设立综合实验站,攻克盐碱地综合整治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战旱涝、斗盐碱的先河,经过50多年的改造,原来一毛不拔的盐碱地变成了吨粮高产的沃土良田。五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禹城以传统农业为基础,跳出农业抓工业,逐步培植形成“生物产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高档纺织”等“6+2”现代主导产业。其中,生物产业,功能糖年综合产能110万吨,占国内市场80%,国际市场35%,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研发生产基地,进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2008年成为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形成从铸锻件、管模、汽车零配件、工程机械到大型风电主轴、船用曲轴、数控机床等系列产品的产业链条,是国内最大的MW级风力发电机主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球墨铸铁管模生产基地,拥有国内第五台、山东省第一台万吨以上压机,AP1000低碳控氮钢锭解决了我国第三代核电主管道用钢难题。

  禹城位于鲁西北冲击平原,为传统农业县市,全市村多村小,村均人口比全省少271人,500人以下的村占到60%,农村这种现状产生五大难题: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农民负担重;二是很难选出有能力的带头人,村级班子力量偏弱;三是村多村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果差;四是农村宅基占地过多,浪费严重;五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这五大难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传统平原农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特色路径,认真践行“三个1亿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总理视察德州,对我们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探索给予肯定,为我们增加了信心和动力。我们创新落实李克强总理指示精神,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社会参与、依法依规、梯次推进”的原则,依托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农村城镇化为重点,以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为路径,同步推进农村产业园区和新社区建设,即“两区同建”,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工作开展六年来,先后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7个,其中纯农村社区25个,累计整体搬迁村庄108个,8.6万群众住进了环境优美、服务完善、配套健全、舒适宜居的新社区;同步发展各类园区96个,吸纳社区群众就业6万余人。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53%,年均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高于山东省和全国平均增速。

详细>> 

  (一)就近就地城镇化。紧紧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突破传统城镇化路径依赖,按照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依托中心村或乡镇驻地,对2个或2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统一规划,合村并居,建设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同步延伸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居民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二)社区园区协同化。坚持社区与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相互促进,重点围绕社区辐射半径,引进一批规模适度、精品高效的农业项目,建设一批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园区,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政策创新多元化。禹城市农村普遍宅基地多、院落大,空心村现象突出,户均宅基地占地1.5亩;全市1007个村庄改造完成后,可节约土地13万余亩。我们变工作短板为发展潜力、化工作劣势为发展优势,与省国土资源厅签署了创新土地整治挖潜机制、共同推进两区同

建工作战略合作协议,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申报规模、审批程序等方面争取国土资源部门支持。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招商引资,以及申报争取棚改项目、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利建设等资金,进行多元化融资,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解决农村社区建设缺钱、工业化城镇化缺地、统筹城乡缺抓手的难题。

  (四)生态宜居乡土化。紧密结合北方农村特色,把传统农村元素植入农村新型社区,使入住新型社区的农民看得见树、望得见水,听得见蝉叫蛙鸣,记得住缕缕乡愁,打造有历史记忆、有产业支撑、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新社区。社区设计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特点,县城周边、乡镇驻地建设小高层和多层楼房,纯农村社区以“二层楼前后院”为主,户型款式坚持先进理念与群众认可相结合,既依托专业设计单位体现现代元素,又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个性色彩,避免单一雷同。每个社区有一片树林、一方水塘、一个广场,方便群众生活,确保群众住得舒适、住得满意。

详细>> 

  (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全市25处建成农村社区基本达到了“五化八通八有”标准。民政、计生、社会保障等部门服务职能全部向农村社区延伸,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便利和服务保障。一批现代气息浓郁、环境整洁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改变了传统农村房屋破旧矮小、村庄脏乱差的状况,初步实现了农民生活居住的城镇化。

  (二)农村转型发展水平同步提高。新型社区建设有效整合农村人才资源,拓宽了干部选拔视野,配强了村级班子,巩固了党在基层的组织基础和执政地位,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农业产业园区促进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粮食、蔬菜、畜牧、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培育了一大批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群众由个体生产者转变为园区产业工人,既有土地流转形成的经营性收入,又有园区打工形成的工资性收入,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化。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6元,比上年增长了9.9%。

  (三)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同步加快。农村社区和园区建设为城市资本下乡提供了载体,实

现了土地资源、人口等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了城市工商活动向农村辐射,工商产业链向农村延伸。近三年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0%,越来越多的农民入园创业、就近就业。据有关部门测算,对于我们这个50多万人左右的农业县来说,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带动5000多名农村人口实现就业。

  (四)拉动市场供需作用同步提升。两区同建提升了农村住房、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刺激了对水泥、钢铁、建材、家电、家具、装修、运输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成为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6年来,全市直接用于社区建设投资30多亿元,加上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农民搬进新居需添置家具、家电等用品,每年产生的消费拉动巨大。

详细>> 

  (一)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按照“1+5+40”(1个主城区、5个中心镇、40个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城镇规划体系,把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城镇化基点,与市、镇发展规划周密衔接,将全市1007个自然村合并为376个社区,整合为40个并建社区。组织市规划部门和国内有影响的规划研究院,对禹城市的农村社区合理规模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注重群众生产、生活半径,确定地理优势明显、人文色彩突出、路网水系通达的社区新址,完成了农村新型社区布点和产业布局规划。

  (二)坚持以质为先,推进社区建设。优先安排乡镇驻地、产业发展聚集区和土地挖潜项目区,成熟一处启动一处,有序推动两区同建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以来,开工建设纯农村社区25个,建成楼房1.2万套、160万平方米,在建2100套、30万平方米,全市先后实施增减挂钩项目5批,整体搬迁村庄108个。一是规范操作,建设放心工程。把规范性、群众性、公开性、公正性作为两区同建的基础保障,把握规律、顺应民意,统筹协调、依法依规,制定实施了“六个规范”(规范规划管理、拆迁安置、施工管理、社区建设、配套建设、土地流转)和《两区同建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二是多元融资,强化资

 

金保障。用足用活财政补贴资金,整合用好政策性资金,运用市场手段引进社会资金,适度争取信贷资金,集中用好上级帮扶资金,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社会资金5亿元、整合专项资金2.6亿元、信贷资金10亿元。实施棚改项目8个,建设棚改房2135套,其中农村社区2个、702套、9.5万平方米,开工率100%。三是群众主体,凝聚发展共识。通过广播、电视、明白纸等形式,帮助群众算好土地地籍、房屋质量、配套条件、补贴政策、生产生活方式、干部待遇六笔帐,让群众充分认识两区同建带来的变化、享受的好处。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推出系列访谈专题,介绍做法,推广经验,营造了人人谈同建、助同建、抓同建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功能完善,提升人本内涵。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按照“五化八通八有”的标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宽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的要求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二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区管理的突出作用,制定文明创建、民主自治等考核办法,有序推进社区管理,形成了以社区民主、自治管理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系,增强了社区活力。以社区物业管理社会化、专业化为取向,制定实施《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形成“市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办公室-乡镇城镇建设办公室-社区物业管理办公室”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机制。以资金奖补、分类考核为引导,制定农村入住社区物业补贴管理办法,提升了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加快社区班子融合。坚持以“双带双促一满意”为标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带领群众搞好两区同建,促进乡村文明、促进土地流转,让群众满意),以促进社区班子全面深度融合为抓手,着力打造坚强有力的社区领导班子。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促进社区群众的联系沟通,实现行动聚合、感情融合。把两区同建与社区干部工资待遇、提档晋星直接挂钩,社区党组织书记最高可增发绩效补贴3万元,调动基层干部社区服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以社区班子为单位,统一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促进班子融合,增强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