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城市化的名词解释
      时间:2021-04-13
中文名:城市化
外文名:urbanisation/urbanization
别称:城镇化
提出者:Dr.Newton
提出时间:18世纪


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称城镇化。


    我国最早提出城市化术语的是《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 Standard for Basic Terminology of Urban Plann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9年。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16年施行的《城乡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2016 Standard for Basic Terminolog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2021年4月颁布的《城乡规划学名词》采纳了《城乡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对城镇化术语的阐述。


  城市化的涵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

  1、狭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2、广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对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的多学科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则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


  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进程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城市的发展就其规模、范围及其多样化程度均达到空前的程度。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迅速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一切伴随着人口经济活动的变化,大大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据统计,1900年全世界城镇人口超过乡村的国家只有美、澳、德三国,到现在已有70多个,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也由1900年13.6%提高到现在的55%以上。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在世界人口城市化发展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主要途径又有所差异。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迅速,因此城镇人口往往以机械增长为主;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很快,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较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所以城镇人口的增长往往以自然增长为主。

  2018年全球城市化平均水平为55%,北美洲82%、亚洲54%,非洲43%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 DESA)公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化趋势》报告显示:今天世界上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有望达68%,这其中近90%的城市化增长来自亚洲和非洲。

  预计未来世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将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印度、中国和尼日利亚将占2018年至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增长的35%。到2050年,预计印度将增加城市居民4.16亿人,中国2.55亿人,尼日利亚1.89亿人。

  世界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从1950年的7.51亿增长到2018年的42亿。尽管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亚洲仍占世界城市人口的54%,其次是欧洲和非洲,其城市化率仅为13%。

  2018年,全球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北美洲8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81%,欧洲74%和大洋洲68%。亚洲的城市化水平现在接近50%。相比之下,非洲的城市化率仅为43%。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为:起步晚,水平中等,速度快。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2019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60%,这是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

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不同的研究机构做了不同的划分:


    1、《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白皮书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缓慢发展期(1949—1964年)
  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城市化发展一波三折,特别是刚解放的前4年,全国百废待兴,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17.43%降到1952年的14.42%,每年降低约一个百分点。


  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一是因为建国初期,全国尚未完全解放,人民解放军仍在浴血奋战中,很多城市的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城市人口不升反而出现了下降;二是因为解放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了相对改善,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增加。这两大原因导致解放后4年内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倒退。1953年到1960年,中国进入城市化建设时期,城市化率也由1953年的14.85%提高至1960年的20.74%,8年间城市化率增长了近6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城市化率得以增长的原因就在于从1953年到1957年,中国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五年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1.4亿元;5年内在全国各地开工建设的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为中心的825个工业企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了一批比较强大的骨干。5年内,全国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提高22.9%,职工的实际工资增长30.3%,农民的收入增长20%左右,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

  1961年到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又由18.85%降低到了16.56%。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受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国情报告中曾经提到:“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大幅度减产,按保守的估计,全国城市和农村因营养不足而死亡的人数超过千万。”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从1961—196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2)、 停滞发展期(1965—1975年)
  1965年至1975年,中国处于文革期,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1970年前,城市化率逐年降低;1970-1975年,升中有降。总的来说,1965至1975年十年间,中国城市化率下降了1.26个百分点。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十年文革期间中国的经济处于瘫痪状态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中国的城市几乎变成了“空城”,非农业人口增长低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故而城市化率出现了下降。


  (3)、平稳发展期(1976—1999年)
  从1976-1999年,这是中国城市化平稳发展期,城市化率逐步增长,从1976年的15.49%、1980年的17.02 %、1990年的19.65%、1995年的24.04%,再到1999年的25.51%。二十多年间城市化率增加了十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保持零点五个百分点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文革结束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行,从而使城市逐渐散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故而城市化率出现了稳步上涨的良好势头。


  (4)、快速发展期(2000—2006年)
  2000年到2006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增长显著,从2000年的26.08 %、2003年的29.70%,再到2006年32.53%,七年间城市化率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保持近一个百分点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提出以后,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非农人口增长迅速,农业人口数量下降明显,从而使得城市化率得以连年提升


 2、《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介绍说,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6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2)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3)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4)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5)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6)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