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离岸孵化器——新型城市化的科技创新解决方案
作者:王悦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20-08-12
821753f01adec9e0db6cac6047f6b56a.jpg

     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发展是关键,然而人才、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否有一个方案:既可以展示中小城市的形象和经济发展成果,又能聚集高新技术人才为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效力,从而带动人才、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呢?
   
     离岸孵化器正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骄阳下的北京,穿梭着不息的车流,伴随着汗流浃背、面露疲惫的人流。其中有一个群体,背负着GDP和税收的KPI,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地,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市,在各大写字楼、产业园区和高校科研院所中游走,宣传着本地的招商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及人才政策等林林总总的地方特色优势,目的是一样的:希望他们看中的企业去他那里落户、投资、办厂,是为招商。
   
     还有一个群体,是国内传统行业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心存焦虑、面带困惑,为自己的企业再创辉煌而奔走,在茫茫中搜寻符合自身条件的,能为自己企业产业升级助力的科技创新成果。
   
     另外一个群体,怀揣对标乔布斯、马斯科的梦想,在实验室、计算中心、各种形式的孵化器、共享办公空间里,没日没夜地研发、创新,期待自己的成果遇到伯乐。
   
     更有一个群体,是各种名目的资本,借助投研团队,比对国际成功案例,参照ROE、PE等指标,企图在各类纷杂的项目商业计划书、各种路演中发现下一个BAT。
   
     新基建、智能制造、5G、产业互联网、新材料、新旧动能转换,这些新名词的身上承载了各类人群多少希望。
 
     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彼此又似乎没有交集,缺乏桥梁和纽带的有效衔接和勾兑,弥合信息不对称、路径不清晰、产能没达成、市场是否能接受等不确定性。担当此任的应该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绝不是一招一式能实现的,需要抽丝破茧,梳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痛点,利用市场的手段和资本运作的逻辑逐一化解。
   
     离岸孵化器的运营,力求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各参与方的每个关键点上,运用多维度的综合手段进行润滑、加速,是全面解决方案的重要环节。
   
     其立意是:参与到离岸孵化器当中的各方不是交易对手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即共同发展、共同创造。具体方法是,离岸孵化器为受托运营,委托方为地方政府、企业或产业基金,入孵的企业是有一定基础,处于加速阶段,在孵化器中可以快速形成产业转化能力的项目。入孵标准和产业方向是受托方与委托方共同制定的,并严格执行。
   
     物理空间上,理想的离岸孵化器是由创新孵化器、城市客厅和共享资源三部分组成。
 
     创新孵化器,是科创团队工作的载体,通过管理团队(受托方)专业化的设计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增强视觉舒适度,减少长时间办公带来的疲劳感,提高工作幸福指数。研发团队拎包入住,其余琐事均无需考虑,专注科研创新。
   
     城市客厅(选配),作为地方政府、企业、基金配合创新孵化器的展示、宣传、接待和商务洽谈之用。城市客厅有专属和共享之分,即专属客厅为委托方独立使用,其他单位或个人非请莫入,缺点是有一次性装修投入;共享客厅为运营方提供的共享空间,预约分时计费使用,缺点是:所需时段如有别家提前预约使用,没法保证提供服务。
 
     共享资源,受托人对接创新孵化器所需的会议、实验室、计算中心等设备设施,采取分时计费的方式进行付费使用,充分利用了这些优质资源的功能,又大幅降低了投入建设的支出。
   
     理想离岸孵化器运营的底层逻辑是:惠才-聚财-基业。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产业-资本-人才的1.0版,升级为人才-资本-产业的经济发展2.0版,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走向,引领了资本和产业的走向。
   
     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还没有走完,就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加之航空、高铁和高速路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涌动,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然而,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高铁的发展,带来的人才流动,却是单向的:导致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单向流动,即资源快速地向头部集中,形成了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这种虹吸效应,由于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中,对人才的吸引力更是起到了放大作用。
   
     反映到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工作,产业的转移和落地,均聚焦到解决人才是否可以转移和落地的问题,这里的人才不单是狭义的高学历科研人员,也包括企业家、职业经理、技师、产业工人和资本管理人才。于是出现了一些城市安排专人在机场、火车站截留人才的场景。然而,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问题,绝不是简单的人才落户补贴、奖励、返税等手段能做到的。
   
     解决本土人才的需求,要从反向思考人才的人生及事业发展规划,需要什么样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及土壤才能得以实现。
 
     从年龄看,80后甚至85后及以后出生的人,是或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互联网的原住民,国际化视野,受过良好的教育,向往广泛的社交和国际化的生活方式、更广泛和个性化的爱好,希望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财富(包括时间),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职业(注意:是符合人生目标的“职业”,不是满足生活必需的“工作”)。而这些需求,恰恰是国内绝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条件满足不了的。
   
     离岸孵化器,尤其在北京设立的,恰是解决“人才为我所用的”良方。
   
     以北大、清华为首的国内一流大学集群,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央企总部及下属研究院,不但拥有一流的科技研发人才,而且有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实验室、研发设备设施及大型、超大型计算中心。
 
     首都的国际交往职能,不但有政治、文化,更有科技、金融等等的国际性的论坛、会议,是为国际一流的信息交汇、交互中心。
   
     华灯初上的北京,更有国际化的夜生活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林立的博物馆、演出场所,各阶层交往的餐饮、酒吧等,浓厚的文化熏陶,满足各种层次的精神需求,国内无出其右。
   
     而且,人才的集聚,使得彼此交流、提点、培训、学习、滋养的氛围浓厚,对人才自身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优质企业的集合,又为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试想,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小城市,要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是不现实,二是没必要。俗话说:我要喝一杯牛奶,何必要建一座奶牛养殖场?
   
     如果,有一种方式,可以使得人才既不用放弃这一切国际化都市的氛围,又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多的收益,岂不两全其美?
   
     离岸孵化器,正是针对各方的诉求,顺势而为的。
   
     所有入孵的科创企业,是经过严格遴选的,符合委托人产业发展要求的,并要求注册在未来产业落地的区域,产值和税收记入当地。企业的高端人才可以选择将社保缴在当地,享受地方的人才政策。正所谓:为我所用,各得其所。
   
     作为科创人才本土化利用的载体,离岸孵化器的运营,不单是物理空间舒适办公环境的营造,而是要运用多维度的运营手段,提高入孵企业的效率,加速其产品商业转化的速度。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存续的目的:企业存续的唯一目的就是盈利,其他诸如社会责任等均为盈利后对社会的回馈,是情怀,不是目的。换个角度说,只有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提升其盈利能力的运营服务,才是符合企业诉求的运营服务商。
   
     为此,“六位一体”的产业生态运营模式,多维度的服务手段综合运用,使得入孵企业,乃至落户产业园区的企业,形成共存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是正确的解决方法。
   
     一位:物理空间-区别于传统的办公写字楼,孵化器和联合办公模式,在空间选址上,置身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科研氛围的滋养,与科创主流人群、实验室、计算中心、设备设施零距离,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一流核心资源共享。
 
     在空间的设计手法上,巧妙穿插办公区、会议区、茶歇和休闲区的布置,有意模糊个人和公共区域之间的界限,使兴趣和工作在这里共生。一方面兼顾科创人员“工作狂人”和“生活懒人”的特性,提供了放松和交流的舒适体验;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和状态置身其间的人,无论是工作、放松或参观,都不会有违和感。
 
     利用配色和绿植的转承启合,自然光与人工采光的合理调配,降低审美疲劳和长时间案头工作带来的身体不适感,丰富空间层次,增强科创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归属感,提高工作效率。
   
     二位:基金
   
     利用资本市场的运作逻辑,借助政府引导基金的铺陈,辅以天使、VC、PE、并购和夹层等方式在不同时间节点的运用,不断提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快速实现产业转化落地。
   
     三位:研究院
   
     研究产业协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政策链的相互作用,为构筑产业生态奠定理论基础。
   
     四位:产业联盟
   
     组织产业联盟,为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交流、联系,深入挖掘企业自身需求,为产业落地生产创造条件,为产业生态的形成提供支撑。
 
     五位:论坛
   
     利用高端论坛占据理论高地,为科创企业代言并创造发声的机会,扩大影响;辅以各种路演、会议,协助科创企业和委托人对接资本和市场,修正产品发展方向;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持续关注和认可,方便获得政策支持、必要的认证、资质和许可。
   
     六位:技术经纪
   
     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如何量化科创团队的贡献,实现在市场化过程中合理的对价,往往是制约其进程的关键。技术经纪人,作为科技成果交易中的桥梁和纽带,合情、合理、合法地平衡科创团队、资本和管理团队的利益,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性,利用科学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完成。
   
     当然,基础性的服务:工商、税务、法务、财务、HR、培训及文化精神层面的社群运作等,在离岸孵化器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该类服务市场化程度高,具备量化比对的标准,建议采取与合规服务商合作的方式,协助有需求的入孵企业遴选,就不在此赘述了。
   
     愿理想中的离岸孵化器能为新型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中小城市,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单位:北京领航空间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三亲教育:中国式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应邀陪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赴山西长 ...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城镇化的 ...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8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城市化的学术争鸣一直没有停止过,恰逢由中国建筑 ...
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从《质量强 ...
  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再到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 ...
委员会动态 更多>>
案例库 更多>>
顺德高质量重构产业空间的实践与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以仅占全国0.43%的土地,产出 ...
以白云机场为例论TOD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 ...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 ...
城区平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以上海市长宁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长宁区还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地区。当时经济发展是上海10个中心城区的倒数,城区东中西和南北发展差距都很大。在小平南巡讲话和上 ...
城市化论坛 更多>>
城市化杂志 更多>>
城市化峰会 更多>>
城市化委员会 更多>>
张幼云 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前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nb ...
 
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电脑版

2024-04-18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