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公布:全面摸清我国第二、三产业家底
作者:李高思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19-11-20

  国新办今日就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鲜祖德表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家底,系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获得了极其宝贵的海量数据,是对国民经济一次高质量的“体检”。

  “我们将会同各有关方面用好普查数据,推进数据开放共享,确保普查成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效用最大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统计保障。”鲜祖德说。

  主要成果: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量增加

  鲜祖德介绍,经过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效益,进一步查实了各类单位的数量、从业人员、资产负债、营业收入等基本情况。

  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经济普查数据反映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取得的新进展。从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资产、营业收入等多方面看,第三产业占比均有很大优势,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实至名归。

  准确反映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量增加的新成效。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2178.9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了1093.2万个,年均增长14.9%。产业活动单位2455万个,增加了1151.5万个,增长了88.3%,年均增长13.5%。

  全面反映了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新动能培育壮大的新进展。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企业法人有6.6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7%,比2013年增长了37.9%。

  为制定重大发展目标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对经济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摸清了经济总量、结构、效益等关键指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改革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创新:首次应用行业代码自动识别赋码技术

  经普办常务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介绍,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在数据采集、数据上报以及数据汇总方式等方面都有创新。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对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采取全面调查,对个体经营户采取抽样调查。

  在普查资料收集和填报上,第一次、第二次经济普查采取纸介质方式,第三次采用电子终端上报,本次采用电子终端PAD上报,全面推广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和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采集、报送、处理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

  此外,本次普查全面应用了“五证合一”的改革成果,减轻了调查对象的负担,减少了普查成本;加强和有关部门的协调,34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参与了普查工作;扩大联网直报范围,使用手持移动终端采集数据,首次应用行业代码自动识别赋码技术,推进了大数据与普查的融合,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

  亟待解决问题: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普查工作更好融合

  “这次普查质量比较高,应该是一次比较成功的经济‘体检’,但也发现了一些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怎么进一步减轻被调查对象负担,进一步提高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进一步更好地使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将普查工作更好地融合起来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毛盛勇说。

  毛盛勇提到,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经济规模和上次经济普查相比,有大幅度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包括第三产业的企业数占比、从业人员占比、资产占比,比五年前都有大幅度提高;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增加值占比、企业数占比,都比五年前明显提高。

  同时,普查还发现了一些供给短板。在社会领域,如养老、医疗、教育等,需求在不断增长,供给还要进一步增加。产业技术进步、研发投入等方面尽管和五年前比有明显增长,但水平、比例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此外,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五年前比有提高,但是还要进一步提高。高技术制造业数量比例有所增加,但跟产业升级、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比,还需进一步加大。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三亲教育:中国式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应邀陪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赴山西长 ...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城镇化的 ...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8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城市化的学术争鸣一直没有停止过,恰逢由中国建筑 ...
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从《质量强 ...
  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再到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 ...
委员会动态 更多>>
案例库 更多>>
顺德高质量重构产业空间的实践与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以仅占全国0.43%的土地,产出 ...
以白云机场为例论TOD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 ...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 ...
城区平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以上海市长宁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长宁区还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地区。当时经济发展是上海10个中心城区的倒数,城区东中西和南北发展差距都很大。在小平南巡讲话和上 ...
城市化论坛 更多>>
城市化杂志 更多>>
城市化峰会 更多>>
城市化委员会 更多>>
张幼云 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前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nb ...
 
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电脑版

2024-03-29 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