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金元浦:城市的温度是城市的命脉所在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19-10-08

  城市化网讯 2019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系列活动之“街道让城市更美好——城市温度”论坛9月21日在西咸新区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金元浦围绕“中国城市品牌的审美创造与艺术建构”,阐释了城市温度与城市美学的辩证关系。他说, 一个城市的温度就在平凡大众的生活中,在城市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城市的温度是城市的温暖、温馨、温情和对爱与生命质量的不懈追求,是城市的命脉所在。

  具体内容如下:

  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城市温度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有人文情怀的论坛。从人文奥运开始,我参加了几百场的论坛,今天是参加的第一个有关城市温度的论坛。

   一座城市的温度,一条街道的温度

  在中国,在中国的文化中温度是什么?温度通常是用科学上技术上的含义或用途。今天的论坛颠覆了我们理解的温度的含义。今天论坛告诉我们,除了科技上的意义,温度还有更让我们热心、伤心、揪心和感动的人文含义。当然它是在英语和象征的意义上表达的。

  在人文的环境中,温度是温暖,温馨,温情,温婉,温顺,温和,是温良恭俭让。从人的角度看,温度中的温暖具有社会学环境氛围的意义。在一个整体温暖的社会-社区-网络社区环境中,周围具有什么氛围,对于每一个居住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影响人的生存宜居度,生活适宜度。温度表述中的温馨和温情具有心理情感和审美观照的意义。爱是其集中的表现:它或是个人爱恋的表达与缠绵,或是胸怀宽广的大爱和博爱,都是情和意的表达。温度中的温婉、温柔、温顺,既有个人性格特征的表述,也具有艺术风格学的意义。而中国古代如家文化的温、良、恭、俭、让,温字打头,良、恭、俭、让也无不具有温和、和合的大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礼仪和伦理的标准。细究起来,它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相关。这样仔细看来,温度还真有点“人类学/人学”的意义。

  我今天参加关于温度的人文论坛感到非常贴心,暖心,因为我听到了李望观先生关于20个城市/街道的温暖个案项目的介绍。这20个项目令我振奋,令我感动,令我思绪万千。譬如说,我在北京的住处现在想找一个修鞋的地方已经找不到了,我想找修拉链的地方已经找不到了,因为他们都离开北京了。我在这里看到的是温情,看到的是温馨,看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温暖的人文情怀。

  温度是不是只有中国文化的意义呢?我找到两个解说。关于人文的温度是什么?在西方文化中温度是什么?我找到了两个心理学案例,我看到人文的温度是关系到人性、情绪、信任与判断的深层文化内涵,温度成了心理学、社会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这两个关于温度心理学研究的案例对我们深有启示。

  2009年,荷兰的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研究人员设置了冷热两种咖啡,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让不同的参与者帮忙拿几分钟咖啡杯,之后实验者从参与者的手中取回咖啡,然后让他们再想出生活中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判断自己和这个人有多么亲近。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但是这个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接过冰咖啡的人在与想出的那个亲密的人的关系时,觉得更冷淡一些。而那些接过热咖啡的人与接过冰咖啡的人相比,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与所想的那个人更加亲近。

  温度居然有这样的意义。

  还有一个案例,是耶鲁大学的研究员们的设计的一个心理实验。这个实验是模拟商业投资场景中的一个心理情境。实验者让实验的对象分别手握两种热贴,一部分人手握比较冷的15度的热贴,另外一部分手握41度的热贴。然后投资者可以决定自己在受托人身上投入多少钱款,作为投资者,我就投给下面的“商务人”,设定投完之后获得资金者立刻获得了三倍的收入。投资人期待获投者的回报,希望获得更高回馈。按照规定,获投者必须回馈投资人,但回馈多少,由他们自己决定。实验的结果是,凡是握冷帖的受投人,虽然有了三倍的收入,但是却很少返还给投资人。而温度在41度以上的人,更多地返还了投资,也就是说投资人投资下去以后,热和冷的温度影响了商业行为。这是一个实验,实验的结果却令人惊异:温度甚至在商业领域都在发挥着作用。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因为相信对方的诚信,才把这笔资金投给了你,而且你已获得了3倍的利益。手握热帖的受投人欣然把更多的利润返还投资人。而手握冷帖的人则不愿回馈投资人,认为这些钱已经是我的了,不愿意再拿出去。这两个心理学实验让我们感到温度的意义在人类社会文化上居然这么重要。

  让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街道的温度。从2017年到2019年,贞观文化机构联合西咸新区完成了两组名为“西安温度”的创意设计活动,每年组织10个青年设计师团队无偿为城市街道的小摊小贩进行改造,设计家李望观先生主持了这20个免费的工艺项目。

  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为聋哑人设计改造的那个卖麻辣烫的小窗口。小摊的主人白天不出摊,晚上出摊,一家人都是聋哑人,老公的耳朵还凑合能听一点,妻子和孩子就听不了。青年设计师根据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小摊进行了改造。小摊的客人是学生和年轻人,所以设计师们站在聋哑人的角度用卡通漫画作为形象设计。将小摊命名为“无声时光”。这是青年设计师们怀着深深的情怀去用心体会一个无声的世界,并给他们光明、音乐和爱。

  当然还有那个叫“有范”的项目。那是一群在村子里进行婚丧嫁娶仪式是吹拉弹唱的老人。他们热爱自己的乡土音乐,热爱曾经伴随他们一生的民宿风情。一旦他们拿起这样的二胡等各自擅长的乐器,进入角色就非常入迷,非常有范,他们有童子功,十几岁学会这种乐器。领头的老人姓范,青年设计团队给它取了名字叫“有范”。用剪纸的形式表现他们演出的各种气场。这个命名恰到好处。当我听到这位“范爷”今年已经去世的消息,也感到深深的悲哀。

  ……

  一个城市的温度在哪里,就在这平凡大众的生活中,在城市日常的衣食住行中。

  城市是人类文明中最持久的美和艺术的积淀物

  我是一个美学和艺术学的教授,美学和文艺学的教授。在我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城市是人类发展中,在较高阶段产生的文明成果,刚才大家说了工业文明产生,类工业文明产生的时候,城市才会逐渐发展起来,城市从人们的角度来讲,它是人类全部精神,观念,思想,材质,能力,客观化,或者对象化的成果,是一本人类精神世界打开的书本,这一句话不是我说的,马克思在1844年的哲学手稿中,他说人类所有精神上这些东西,如果把它外化或者对象化,或者叫现实化的过程中,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我们城市的景观。所以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这恰恰告诉我们今天关于温度的论坛,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感性这样一种与心密切相关的论坛。

  马克思也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是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就是建城市的人,他的劳动过程结束的时候,在此之前他已经知道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成果。城市是美和艺术承载物的时候,我必须告诉建筑是人类美学和一书中的第一艺术,它是凝聚的历史,是凝聚的音乐。

  无论是雅典娜的神庙还是圆明园的大水法,都是错落变化的凝固的音乐,无论城市的天际线还是大地绵延的水体,都诉说着城市的故事。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戏剧、舞蹈、文学、影视同样是城市文明的标志,而最早的人类艺术是建筑,是音乐与哲学,它是我们城市文明的灵魂。我今天在这里谈温度,我才可以比较轻松的谈城市是美和艺术的承载物,我谈它的时候是针对着我们在70年的建设中,今天才可以考虑我们的城市需要美,也需要艺术,而不是天天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行。我们需要寻找中国之美,中国城市的生命与美。城市,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今天我们看到的20个项目,用一句话来解说,是城市终究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马克思这样说。

  我们今天见到的这20个项目,我为之深深感动。大约十几年前,我和一些学者推动了一个美学和艺术学的运动,叫“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作为最早在中国推出的生活美学运动,我们推动生活美学,推动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我提出,我们要将城市作为一件富有魅力的艺术品来建造。一位人文历史上的重要学者海德格尔提出“人诗意的栖居”,这是他引用历史上的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这首诗说:如果我们人生纯属劳累,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们是如此艰辛,也要甘于生存吗?只要善良和纯真与人心相伴,它就会欣喜的用神性来度量自己。我们还是要像天空那样清澈明净一望而知?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是人的尺度,我们充满劳绩,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谈到这个诗,我就想到了20个项目中,那个修鞋匠,那个拉二胡的那个逝去的老人,那个烤红薯的小伙子和他的爱情,还有那一家聋哑人的辛苦与快乐。是的,我们拼命地为生活奔忙,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这活的意义是人类替自己设定和寻找的。所以我们如此辛苦,我们还是要去寻找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还要诗与远方。

  城市是美的象征,充满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种诗,这种远方是我们的意识,它也是一种纯粹的言说,一种人内心深处永远涌动的对活的意义的追寻。如果没有活的意义我们就成了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生活之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是我们在进入新时代之后,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去追求更美好更适宜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状态是更具精神的、文化的、审美的、艺术的、诗词的生活,也包括健康的,养生的,广场舞的生活。这是一种相关精神与身体融汇的更美好的生存状态。

  这就是城市的温度,是城市的温暖、温馨、温情和对爱与生命质量的不懈追求。它是城市的命脉所在。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三亲教育:中国式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应邀陪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赴山西长 ...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城镇化的 ...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8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城市化的学术争鸣一直没有停止过,恰逢由中国建筑 ...
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从《质量强 ...
  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再到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 ...
委员会动态 更多>>
案例库 更多>>
顺德高质量重构产业空间的实践与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以仅占全国0.43%的土地,产出 ...
以白云机场为例论TOD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 ...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 ...
城区平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以上海市长宁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长宁区还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地区。当时经济发展是上海10个中心城区的倒数,城区东中西和南北发展差距都很大。在小平南巡讲话和上 ...
城市化论坛 更多>>
城市化杂志 更多>>
城市化峰会 更多>>
城市化委员会 更多>>
张幼云 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前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nb ...
 
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电脑版

2024-04-20 22:16